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视频
创新搭台 黄梅有戏:青春版《女驸马》唱响合肥
来源: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许雅婷 顾亦飞 2024-06-28 14:58:13 责编:许雅婷 胡明兵 张波


6月26日,青春版《女驸马》在安徽大剧院上演,现场座无虚席,掌声雷动。演出结束后,有观众留言:青春灵动的演绎、优美的唱腔和行云流水般的表演,让人深为动容。相信在一批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演员的执着追求下,黄梅戏的未来光明而美好。

黄梅戏经典剧目《女驸马》何以经久传唱?作为我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为何能传唱千年?新时代的黄梅之花怎样守正创新、绽放新颜?在近日举行的青春版《女驸马》线下交流沙龙上,或许能找到答案。

d520cfc07a426a06f578ab4bb466ead

《女驸马》的青春接力

“你是山野吹来的风,带着泥土香啰嘿……”正如歌里唱的那样,黄梅戏源自民间采茶歌,恰似一股“山野吹来的风”,从乡野走上了高雅艺术舞台。1953年,黄梅戏剧团在合肥成立,黄梅戏从民间小调成了官方认可的地方剧种。《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打猪草》等优秀传统剧目广受欢迎。

1988年,安徽省黄梅剧团改团建院,更名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对剧目的创新改编,让安徽省黄梅剧团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新老艺术家联袂创演了《龙女》《风尘女画家》《无事生非》等在全国产生了积极而巨大影响的剧目, “五朵金花”、黄新德、韩再芬、张辉等一大批著名演员成为黄梅之星,黄梅戏由安徽民间推向全国、风靡海内外。

新剧目层出不穷,却替代不了《女驸马》“看家大戏”的地位。从1958年问世引起轰动,到1959年由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等艺术家搬上银幕后风靡全国,现已成为各个黄梅戏剧团的必演经典剧目。青春版《女驸马》何以青春?在沙龙现场,省黄梅戏剧院演员姚恩田给出答案:“每隔一两年,我们都会推出青春版《女驸马》,做好老一辈艺术家和新生代演员的传承和接力。”

7e873464cf40ac23e65b054c4ebd2a5

据介绍,本次青春版黄梅戏《女驸马》全新组排于2023年,通过竞选的模式选用大量“90后”演员挑大梁、做主演。此外,青春还体现在更多方面。“该剧在造型、服装、舞美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创新升级,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年轻人。”姚恩田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演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创新,但是严凤英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传承下来的根与魂不会变。因此,《女驸马》久演不衰、青春常在。

3ac750a57e81f70621dffb4e8a3bebe

黄梅戏的守正创新

如何在新时代、新阶段进行创新,焕发新的生命力?大概是所有传统艺术绕不开的命题。

黄梅戏之所以能从民间跻身我国“五大剧种”,正是因为它深深地扎根于群众。一方面,这些戏曲故事多脱胎于民间传说,内容接地气,容易引起情感共鸣。另一方面,黄梅戏曲调优美悦耳、易于传唱,富有感染力。此外,黄梅戏始终保持着繁盛的创作和发展态势。

但是,进入新世纪之后,虽然黄梅戏业界不断创作新剧目,却始终没有出现能够超越“老三篇”《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成为新经典的作品。戏曲受众逐渐老龄化,喜欢听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黄梅戏的高光时刻只能偶露“峥嵘”。

所幸在安徽演艺集团的重视与指导下,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很早就认识到戏曲发展窘境,不断谋求从传统戏曲到现代化的转型,在人才培养、剧目创演、院团建设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在时代洪流里谋求新生。

青春版《女驸马》线下交流沙龙就是一次创新探索。“这是我们第一次让演员和观众零距离、面对面交流。”女驸马扮演者赵丽说,作为黄梅戏的守业者,传统戏曲怎样走进观众一直是剧院持续思考的事。

“传统表演形式非常固化,三打七唱就能演完一整本戏。现在我们要给观众全新的体验。”姚恩田告诉记者,具体来说,就是在妆造、音乐、念白、唱腔、表演形式等方面全方位创新。“比如我们新编的剧目《小乔出嫁》,在舞美上利用光影烘托宏大的场景氛围,音乐上结合西洋乐器,唱腔结合京剧的腔调,打破观众的刻板印象,黄梅戏也可以有激情。”姚恩田说。

此外,黄梅戏剧目不再局限于才子佳人的故事,而是结合年轻一代的审美和爱好量身定做现代题材作品。“党的二十大以后,我们创作的《共产党宣言》作为情景党课走进多所党校,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在即将到来的七夕,我们结合当下很多流行元素,将推出音舞剧目《鹊桥仙》,还有现代题材剧《一江碧水》也值得期待。”姚恩田说。

在探寻“出圈”密码的同时,剧院坚持黄梅戏经典唱腔的原汁原味,在守正的同时让黄梅之花根植更多观众心中。

2deffb94a4bf12e078d1d08dbe40ac7

从看戏人变成唱戏人

值得欣喜的是,戏曲之根仍然深埋在当代年轻人的心里。沙龙活动中,一位女生一直在认真聆听,在体验环节还积极上台清唱了一段,有模有样毫不怯场,随后分享了与黄梅戏的不解之缘。

记者从沙龙现场了解到,这位女生来自安徽建筑大学,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被朋友带入了戏曲的“坑”,“一不小心从‘看戏人’变成了‘戏中人’”。后来学校举办演出活动,她和同学们准备唱《女驸马》,虽然自学了很久,但总觉得动作和唱腔不够好,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黄梅戏剧院,没想到见到了赵丽老师。

这位大一女生说,现在想起来都像梦一样,看到赵丽老师的第一眼,她心里有个声音:这就是黄梅戏演员。老师耐心地辅导了她和同学们两三个小时,让她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了黄梅戏艺术。“我全程神经紧绷,一分钟也不想浪费,回去没有休息赶紧把动作用手机录下来,生怕忘了。最后的舞台演出很圆满,非常有收获。”这位女生说。

在沙龙活动后,这位女生告诉记者,她其实刚接触黄梅戏两个月,但是一见钟情,现在已经深深爱上了这门艺术。目前学校在像她一样的戏曲爱好者的推动下,已经成立了传韵美育工作室,现有25名成员在学习黄梅戏。

在传承和发展中,在一代又一代演员的孜孜以求中,安徽黄梅之花正逐渐绽放新颜,迎来又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