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传来喜讯:今年首窝野外扬子鳄卵在泾县中桥片区核心栖息地43号塘口被发现,数量多达33枚。
“6月19日我在日常巡护时,在草丛中发现一只鳄鱼有筑窝的迹象。”凭借多年巡护工作经验,扬子鳄保护区泾县站中桥片区巡护员黄学兵意识到,这只鳄鱼极有可能将要产卵。他仔细进行了坐标登记,并采集了影像资料。次日黄师傅第一时间来到这里,果然发现了一窝鳄卵,随后立即上报站里。“经站里工作人员检查,这窝鳄卵共计33枚,外壳完整,表面粘液明显,预估为当天凌晨产下。”得知这是2024年度发现的野外扬子鳄首窝鳄卵后,黄学兵笑得非常开心。
今年以来,泾县站多措并举做好野外扬子鳄繁殖期保护监测工作。早在5月底前,他们就已全面完成扬子鳄栖息地清灌工作,保障工作人员巡护道路、扬子鳄爬行通道和扒窝场地通畅。自5月份开始,先后投喂160公斤饲料为繁殖期扬子鳄补充营养,在繁殖适宜点补充窝巢材料,同时加强野外巡护监测和专项巡护。
而这些,都是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皖南低山丘陵区与长江下游平原的结合部,地跨宣城市的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市、泾县以及芜湖市的南陵县,现保护区由8片区构成,分别为杨林片区、红星片区、夏渡片区、高井庙片区、朱村片区、双坑片区、中桥片区、长乐片区。今年是安徽第20次开展扬子鳄野外放归活动,放归了210条。至此,安徽累计放归的扬子鳄数量已达到1818条。
放归是让扬子鳄回归自然,更重要的是让它们在野外能很好地生存和繁衍下去。
为此,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聘26名生态巡护员和170名网格员,搭建GIS监管平台,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监管体系;修复栖息地340公顷,持续扩大保护空间;落实保护区管理联席会议、三级会商等制度,建立健全长效保护机制。
最新数据显示,我省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逐年增长,分布范围逐渐扩大,结构日趋合理,绝大多数放归鳄已适应野外环境,部分个体开始产卵繁殖。野外扬子鳄分布点位数由2021年的250个增加到2023年的308个。野外扬子鳄总数接近1400条,且呈上升趋势。近3年累计监测到野外扬子鳄产卵57窝1322枚,孵出幼鳄772条,创历史新高,扬子鳄规模化放归成效显著。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三级调研员孙四清表示,未来他们将继续强化扬子鳄野外种群及栖息地的监测管理,持续开展自然栖息地生态修复,确保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和质量“双稳”提升,促进濒危物种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开创人鳄共生的和谐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