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郎溪县十字镇将文化人才培养与文化旅游发展有机结合,推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举措,为乡村振兴贡献文化力量。
明确人才定位,社会性与产业性兼顾。选择对乡村文化振兴具有相当热情的文化志愿者作为文化人才培养对象,通过半公益+半购买的方式,为群众提供各类公益性文化活动,同时,结合地方发展需要,以“花”为媒,举办传统节日花朝节,吸引众多游客,实现文化活动的资金变现。
立足传统文化,创新形式以文化人。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结合“我们的节日”,开展传统文化宣讲、传统技艺传承等相关文化活动。发挥文化人才之所长,并对接专业人士,为群众提供了一场场内容古朴、形式新颖的传统文化活动。并由本地文化人才发起“农耕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项目,让家长和孩子在劳动中体验先民的智慧,感悟勤劳、勤俭的中华传统美德。
用活演出载体,持续渲染文化氛围。结合乡村村晚、农民丰收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开展文艺演出,为各年龄阶段的文艺爱好者提供展示的舞台,也让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节目走进群众视野。特别是由十字镇文化人才自导自演的“小农民丰收记”,多次登上本地村晚舞台,获得群众的认可。
厚植文化沃土,变“输血”为“造血”。为增强文化惠民工作的实效性,十字镇以各类文化活动为载体,不仅为群众带来文化大餐,更发动群众积极参与。通过一场场村晚、广场舞大赛和一次次大型传统文化活动,让群众自己成为文化作品的创作者,提高群众参与基层文化创新的积极性,培养来自广大群众的文化人才,扩大文化惠民的影响面,变“输血”为“造血”,激活了基层文化发展生命力。
拓展活动空间,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十字镇因地制宜,统筹协调文化人才下乡工作,根据实际需要策划文化活动,借助农家书屋平台,将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办在基层、办在身边;依托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每周日为儿童提供公益课堂服务,带领孩子们绘画、手工、学传统礼仪;合理利用乡村文化大舞台,让送戏下乡和送电影下乡惠及更多群众,打通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吕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