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声轰隆,希望的田野跳跃着丰收的音符,晴好天气之下,固镇县夏收工作圆满收官。
作为国家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固镇县围绕本地小麦生产的短板弱项和增产潜力,集中资源、集聚力量,集成推广小麦生产新机制、新装备、新模式,精心打造“百亩田、千亩方、万亩片”,构建“农业专家—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农户”小麦生产技术推广网络,带动小麦大面积均衡增产。
2024年全县小麦预计平均亩产达1100斤,增产3.1%,小麦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
健全新机制 生产技术落实到户
俗话说,小麦“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5月30日,在固镇县杨庙镇紫涵种植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任启良向记者介绍,他今年赶在小麦完全成熟前收割,一方面可以避免降雨对小麦造成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收割过程中出现的掉穗、掉粒,籽粒损失等情况。
“去年,心疼烘干的成本没提前收割,结果算一算收割过程中损失小麦价钱比烘干的成本还高上一些。”往年,为避免小麦晾晒环节,任启良都是等小麦完全成熟干燥后再收割收储。“从小麦种植开始,县里就有农技专家专程指导落实生产技术,我们在小麦生产的各个环节也逐步精细,促进了增产增收。”
在任启良种植的4000多亩小麦地里,13台收割机不停穿梭,饱满的金黄麦粒与秸秆分离后“喷吐”在卸粮车上,这些小麦会直接运送到任启良新建的粮食烘干塔。“每天能烘干600多吨的小麦,如果采取晾晒的方式,至少需要60000平方米的晒场。”任启良说,从穗头到烘干再到仓储,麦粒在6个小时的时间里能够几乎“脚不沾地”地实现颗粒归仓。“收获损失是小麦粮食最大的损耗,把握好小麦收割时机,可以减少近3%的机收损失率。”固镇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站长王计洋说。
作为国家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固镇县成立小麦单产提升技术指导服务组,聘请省级农业专家为首席顾问,落实农业技术人员包村联户工作机制,构建“农业专家—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农户”小麦生产技术推广网络,灵活运用培训班、广播会、现代网络媒体和现场指导等有效形式,促进精细整地、半精量播种、精准施肥、病虫害绿色精确综防以及收获、收储等关键环节技术的普及率、到位率。
推广新机具 作业质量落实到位
今年午收期间,在固镇县石湖乡种粮大户高坡的麦田里,一台搭载了北斗卫星系统的智慧化联合收割机正在进行收割作业,机器可以自动收集多项收割信息,并能实时监控作业质量,确保小麦精准收获。“小麦收割作业效果比较好,通过检测来看,我们的机收损失率在0.5%。”固镇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王学敏介绍,夏收期间,固镇县总计投入收割机5500台,其中安装北斗卫星系统的新设备近200台。
在推进小麦单产提升过程中,固镇县从推广新机具入手,聚焦小麦生产全过程,将作业质量落实到位。聚焦整地环节,推广应用免耕深松施肥、翻耕或旋耕联合整地等复式作业机具,进一步提升机械化耕整作业质量;聚焦播种环节,推广精量或半精量播种、同步施肥、播前播后镇压等复式作业的高性能播种机;聚焦机收环节,加快联合收割机更新升级,集成配置割台喂入、脱粒清选性能较强的高性能谷物联合收割机和智慧化联合收割机,提高收获环节作业效率、减少机收损失。
实施新模式 丰产措施落实到田
“今年采取全程托管、联合经营的模式,共种植小麦3万多亩,目前已经全部收割收储完毕。”看着入库的小麦,固镇县种粮大户王汉松了一口气,今年的粮食丰产,不仅是天气给力,新的经营模式下,技术和资源优势已成为固镇县小麦单产大面积均衡提升的关键。
“全县300亩以上规模种粮主体达300户以上、小麦种植面积32万亩,占全县小麦面积的30%左右。”固镇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股负责人潘发军介绍,规模种粮主体采取土地流转、全程托管、联合经营等模式,充分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推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资采购、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机械作业“五统一”服务体系,在良种推广、技术集成、绿色生产等方面发挥带动作用,促进了全县小麦大面积均衡增产。
依托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种粮主体。固镇县精心打造村级百亩攻关田、乡级千亩示范方、县级万亩示范片,做到每个乡镇都有示范方、每个村都有攻关田。“全县共建成村级百亩田216个、乡级千亩示范方11个、县级万亩示范片2个,做到小面积高产攻关和大面积示范推广相结合,为全县小麦的整体单产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固镇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伟表示。 (通讯员 凌义乐 记者 冯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