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要闻
​机器上楼汽车上顶!马鞍山节约集约用地有“高招”
来源: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胡明兵 2024-05-26 19:50:07 责编:张军 喻寒松 张文洲

“腾笼换鸟”“机器上楼”“汽车上顶”,5月23日,当记者听到这些短语时,实在无法将它们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联系到一起!在专业人士详细解读后,记者才明白其中的丰富内涵;经过实地采访,记者也见证了马鞍山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的不俗成绩。

据了解,宝武特冶项目位于马鞍山市雨山区,总面积约168亩。该项目原为马钢集团和十七冶集团用地,由于建设时期较早,规划不合理、布局散乱、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日益显现,工业综合容积率不足0.5,亩均税收近乎为零。雨山区利用该低效用地承接“特种冶金材料新基地”项目。

“我们通过实施低效用地置换、征收的方式,收回十七冶集团45亩和马钢公司122亩低效用地,清空旧厂房,腾笼换鸟,作为宝武特冶项目用地。”马鞍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雨山分局局长徐海飞说,同时通过政府高效服务,让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目前地块容积率提高到了1.5。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支撑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发挥特种冶金关键技术优势,实现镍基合金全国第一,打造工模具钢国际知名特种钢材的建设基地。

腾笼换鸟,盘活了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集约利用了土地,机器上楼、汽车上顶,已经成为马鞍山市推广的另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新招。

马鞍山市宁马新型功能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何耀说:“我们从浙江引入了‘机器上楼、汽车上顶’模式,进一步强化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所谓“机器上楼”,是指除了重型、大型机器,一般的生产机器由原先布局在一层厂房内变为放在多层厂房,节省了空间资源、土地资源,提高了厂房利用率。“汽车上顶”则是将园区原先布局在地面和地下的停车位,布局在厂房的顶部,上面用光伏板作为“屋顶”,光伏板发的电企业自己用,既解决了企业员工停车难的问题,又节约了园区建设成本。

5月23日,记者来到宁马新型功能区安徽美利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该项目是马鞍山市首批“汽车上顶、机器上楼”项目,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投资20亿元,占地253亩,总建筑面积23.3万平方米,容积率达2.27,主要生产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件、变速箱壳体、通信基站结构件等,计划2024年上半年建成投产。二期投资10亿元,占地97亩,计划2024年下半年开工建设,2025年下半年建成投产。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30亿元、年税收1.2亿元,带动当地2000人就业。

“该企业一开始表示需要土地600亩,但通过‘机器上楼、汽车上顶’模式,实际占地350亩,节约了近一半。”马鞍山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说,“汽车上顶、机器上楼”节地新模式提高了工业用地的利用率,有效缓解了当前工业用地紧张形势,该市动员新招引的重点企业做好示范,采用“汽车上顶、机器上楼”节地模式建设,树立标杆,以点带面。

据马鞍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博望区分局局长宁博介绍,包括宁马双创园在内,该区规划建设的十大园区中,首批园区占地面积714.08亩,总投资23.4亿元,目前已入驻企业46家。通过产业重塑、腾退安置企业的总产值由原先的5.5亿元提升至41亿元,亩均产值由66万元提升至511万元,亩均税收由2万元提升至20万元,容积率由0.49提升至1.53,大大提升了园区的土地使用率。目前,该区已谋划建设新一批“十大园区”,占地1002亩,部分园区已开工建设。

记者在两天的采访中了解到,安徽节约集约用地综合改革试点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探索形成了一批有益经验,比如构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体制、建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耕地保护新机制、打造产业园区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以及探索“健康体检+土地管家”“一码关联、一码管地”、涉法涉诉土地处置机制、集体建设用地入股联营、采煤沉陷区土地综合整治等新打法、新手法、新做法,着眼“小切口”破解“大难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