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片的水塘倒映着蓝天白云,微风吹过荡起阵阵涟漪。塘内的扬子鳄时而探出脑袋享受“日光浴”,时而潜入水下捕食小鱼小虾,不远处的农家忙着生火烧饭,一片欢声笑语……初夏时节,走进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泾县中桥片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泾县中桥片区 侯剑 摄
日前,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安徽师范大学,正式启动2024年扬子鳄野外种群资源调查活动。本次调查将从5月持续到10月,第一阶段为5月20日至5月25日,调查组在保护区的7个片区开展野外调查,观测记录野外扬子鳄的数量和栖息地环境。
5月23日,记者跟随调查人员来到泾县中桥片区,追寻野外生存的扬子鳄足迹。
追踪“土龙” 守护身边“活化石”
扬子鳄别名“土龙”,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不仅是我国特有的短吻鳄,还是曾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活化石”。然而,过去受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野生扬子鳄数量一度下降到不足120条。
中桥片区的扬子鳄 侯剑 摄
为拯救这一濒危物种,我省于1982年成立安徽省扬子鳄自然保护区,1986年升格为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历40多年的努力,扬子鳄种群数量迅速增加,人工繁育种群数量已超1万条。为扩大扬子鳄野外种群,2001年国家林业局批准启动“扬子鳄保护与放归自然工程”。截至目前,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累计放归扬子鳄19次共1608条。
“野外放归的扬子鳄种群现状怎样?地域分布状况如何?这些都要通过野外调查、监测得知。”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三级调研员孙四清介绍,本次调查将对宣城市宣州区、郎溪、广德、泾县以及芜湖市南陵等5个县(市、区)扬子鳄栖息地及其他可能存在野外扬子鳄分布的塘口进行“拉网式”普查。
这也是继2021年、2022年、2023年后,我省对野生扬子鳄资源连续4年的全面普查,旨在摸清野外扬子鳄的种群数量、分布和栖息地状况,掌握扬子鳄野外种群资源动态变化情况,建立扬子鳄野外资源连续性档案,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为野外扬子鳄保护工作提供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决策依据。
“之所以在5月下旬开展野外调查,是考虑了扬子鳄的生理习性。因为3月和4月是扬子鳄冬眠苏醒期,5月份后它便进入了活动频繁期,且不会离洞很远,更容易于发现。”孙四清表示, 目前野外扬子鳄活动行为较强,即将进入求偶、交配阶段,几乎昼夜都在洞穴外活动,便于观察计数和活动痕迹探查。
卫星定位 监测插上“科技翅膀”
“快看,那里有一只!”5月23日上午11点,在中桥片区团结水库周围的水塘里,沿着庞帆指引的方向,记者看到一条尾巴上挂着“天线”的扬子鳄在浅滩上悠闲地晒着太阳。
装有卫星追踪器的扬子鳄 侯剑 摄
庞帆是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泾县保护管理站站长。他告诉记者,扬子鳄尾部的“天线”是一根GPS卫星追踪器,和追踪器一起植入扬子鳄身体内的,还有一块识别芯片,记录着扬子鳄的性别、年龄、放归时间,以及放归时的体长、重量等身份信息。
在泾县保护管理站,庞帆打开电脑上的卫星影像图,记者清楚地看到每一条扬子鳄所在的具体方位和活动轨迹。“所有放归的扬子鳄都被植有身份信息识别芯片,其中一部分还被安装了卫星定位装置。”庞帆说,如今对扬子鳄的监测更加科技化,通过“奥维地图”“ARCGIS”等软件,可以在卫星影像图上对调查区域内的每个塘口进行标点编号。同时,调查中每观测到一条扬子鳄,保护区都会在塘口的相应位置进行标注,“插上‘科技翅膀’后,能更科学地分析扬子鳄活动栖息的规律,更容易与历年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人鳄共生 野外种群发展良好
“您好!我们想做个调查问卷,想了解下您对保护扬子鳄的态度如何?”“肯定支持呀!扬子鳄并不可怕,它们性格温顺,不会主动攻击人。这两年也越来越常见!”
5月23日下午,面对调查组的来访,泾县昌桥乡泉水村村民叶周彪坦言,尽管扬子鳄有时也会来“捣乱”,如破坏农田、捕食家禽等,但村民们都很“包容”,保护意识较强。为了弥补扬子鳄对村民造成的损失,当地也会通过保险等方式,给予一定合理补偿。
安徽师范大学学生在进行扬子鳄保护问卷调查 侯剑 摄
“野外调查、监测不仅是为了掌握野外生存扬子鳄的动态变化情况,还是对扬子鳄野外放归行动的成效评估,是保护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吴孝兵认为,有了大量的监测数据作为支撑,保护策略的实施才能精准有效。
据介绍,今年安徽师范大学共派出3名老师、9名研究生参与扬子鳄野外调查,协助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进行调查问卷收集和数据监测记录。
“调研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保护区所在地的政府和群众对扬子鳄保护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各种监测数据也表明扬子鳄野外种群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吴孝兵说,持续做好扬子鳄野外种群保护工作,除了加强监测和科学研究、做好科普宣传外,还要加强栖息地保护修复,研究和制定相关的生态补偿措施,进一步促进保护区人鳄和谐新局面。
据2023年调查数据显示,保护区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近1400条,近3年累计监测到野外扬子鳄产卵57窝1322枚,孵出幼鳄772条,创历史新高。
“目前的调查数据显示,扬子鳄种群分布范围在逐渐扩大,种群数量相比去年有明显增加。同时发现了很多幼鳄,说明放归鳄已适应野外环境,开始繁育后代,种群结构也日趋合理。”孙四清表示,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强化扬子鳄野外种群及栖息地的监测管理,加强自然栖息地生态修复,确保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和质量“双稳”提升,促进濒危物种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