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坊乡位于岳西县西南边陲,远远望去,四面青山围合着一片肥沃的绿野,绿野中央簇拥着一片白墙红瓦的小城镇,近景、中景和远景形成了层次分明的万壑千山,褚山、白水和墨云,构成了古代画家笔下的一幅浅绛山水。
随着乡村振兴步伐深入推进,该乡敞开了安徽西南部的大门,正迎接更多的人来分享这一片宜游宜居的洞天福地。
文化和乡土碰撞,点燃群众的精神火花
得益于之前封闭的地理环境,古坊乡在红色文化、农耕文化、边贸文化、体育文化等方面保留了大量“历史的痕迹”。随着基础设施的全面提升,这些“历史的痕迹”逐渐成为发展乡土文明的优势资源,使得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该乡安排300余万元项目资金对徐大娘旧居进行修缮,在“徐大娘舍子救红军”的发生地兴建文化广场、雕塑墙、红军亭等,联合策划摄制《换衣》《徐大娘舍子救红军》等红色戏曲微电影,打造了一批有特色、影响大、效果好的现场教学点和红色研学路线,推动红色教育入脑、入心、入行。
该乡通过“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模式,按照生态放养与标准化生产相结合的模式,探索出“树林·鸡”“水稻·鸭”“全封闭鸡楼”“猪舍·沼气·鱼塘”等多种绿色生产经营模式,形成茶叶、山核桃、中药材和红心猕猴桃四大主导产业,其中“高山”牌红心猕猴桃和“林兰”牌岳西翠兰茶荣获“绿色食品”称号。
发挥皖鄂边口优势,持续做好农历初五“赶大集”活动,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举办“村BA”“村乒乓”赛事、农民丰收节、赶集文化节系列活动,充分激发了全乡农民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直播和农业融合,打造产品的营销矩阵
古坊乡依托“皖西秘境”生态招牌和“一步两省”的地理位置,抢抓国家支持新媒体经济发展的有利契机,整合资金300多万元谋划打造秘境古坊直播小镇。小镇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设有土特产品展示区和3个直播样板间,拥有主播12人,由安徽兴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市场化运营。引进成都乐华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结合“乡村振兴微课堂”等平台,孵化培育20多名优秀网红人才。
在立足本土农特产品的基础上,该乡整合本地资源,聚拢零散农户,通过“主播+地标品牌”的助农路径,将本土红心猕猴桃、茶叶、中药材等多种农产品打造成网销“爆品”,提高了当地农产品附加值。借助独特的生态禀赋,把直播间设在田间地头,部分水果做到现采现发,增强客户信任感,促进直播间与原产地深度融合。
鼓励农户在短视频平台拍摄以家乡美食和农村生活为主题的短视频,结合农民丰收节、村BA、村乒超、乡村集市等文体活动,进一步提升古坊农特产品知名度。通过直播引流拉长产业链,为片区内的民宿、景区、农产品经济注入全新元素。
山水和民宿共生,延伸游客的沉浸体验
古坊乡位于大别山腹地,平均海拔660米,山高林密,河流纵横,区内植被覆盖率达98%,空气负离子含量极高。以此为依托,古坊乡致力打造皖西秘湖087爱之源特色民宿,改造6户852平方米单层的居民闲置房屋,配套绿化、消防、道路和生态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迎面是“钟”“鼓”“旗”三座大山,拥有40余亩水面的叶冲水库和一棵千年银杏。
为了强化游客体验,古坊乡将特色民宿旁自留菜地改造为面积1500平方米的采摘体验区、耕读体验区。借助龙潭河旅游开发,突出运动康养特色,建设秘境福地•田园综合体和“风岸谷”运动康养基地,以点带面,面线结合,将古坊逐步打造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原生态乡村体验式旅游区,打响生态康养旅游品牌。
古坊乡突出乡村民宿特色,将农耕文化、传统工艺、民俗礼仪、风土人情等融入乡村民宿产品建设,以乡村民宿开发为纽带,开展多元业态经营,拓展共享农业、手工制造、特色文化体验、农副产品加工、电商物流等综合业态,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有效发挥带动效应。
茶水和调解相遇,实现乡村的治理跃迁
古坊乡深入学习借鉴新时代浙江“枫桥经验”,突出乡村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健全矛盾一站式化解机制,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创成“古坊无上访”品牌。
该乡成立徐大娘调解工作室,调解室成员由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和“五老”乡贤组成,调解室坚持“五心”服务(即热心接待、耐心倾听、细心调解、用心说理、公心对待),积极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同时在合同审定、风险评估、法律咨询等方面为群众答疑解惑;对于一些年迈、患病的特殊当事人,调解人员前往当事人家中,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开展面对面调解。
设置百姓评理说事点,每天由一名“五老”人员值班,现场解答群众反映问题,对“五老”联系电话进行公布,群众可自行选择信任的“五老”进行调事,“五老”对接手的问题实行全程负责制,直至矛盾调解好,问题解决好。
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室常备“大娘茶”,通过以茶稳情绪、以茶识情绪、以茶暖民心,开展“身挨身坐、心贴心聊”式交流,理解群众所思所想,充分发挥“徐大娘调解工作室”和“百姓评理说事点”优势,基本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100%。(储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