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水河畔,青山叠翠,漫山遍野的茶园绵亘在峡谷间,铺就一片别样的绿意。
安徽休宁鹤城乡,素有三江源头、中国有机茶第一乡之称。4月中旬,右龙有机茶基地的新安源绿茶进入丰采期。春日暖阳下,一簇簇茶树在山间吐露新芽,茶农们戴着草帽、挎着茶篓穿梭在绿丛中,指尖一提一放,一个个嫩绿的芽尖飞入篓中,鲜叶的清香随即弥漫开来。
看着满山翠绿,方国强满心欢喜,看来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休宁与茶,颇有渊源。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三江源头——六股尖坐落于此,瀑布从几十米高的崖头倾泻而下,奔腾而生率水,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休宁与浙江开化、江西婺源构成了著名的“中国绿茶金三角”,鹤城乡人世代种茶,千年徽饶古道上,记录着先人走出大山,到江西、苏杭等地贩茶的历史足迹。
“右龙村的茶园从明末清初延续至今,每一棵茶树都有300年树龄。” 新安源有机茶开发公司董事长方国强,走在穿园而过的徽饶古道上,不时向记者介绍:“这种茶树品种叫储叶,产出的茶香气醇厚,泡四五遍都有茶香。”
方国强是当地人,做有机茶是他20年如一日的坚持,也是“新安源”最独特的名片。“我们有出口备案茶园基地近3万亩,其中6800亩茶园连续20多年通过欧盟有机标准认证。自主研发的有机银毫、黄山毛峰等绿茶产品,价格从几十元到一两千元一斤不等。”方国强说,“有机”二字背后,不仅是优良的生态环境,还有绿色的种植过程和严苛的加工环节,“我们坚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剂。取而代之的,是有机堆肥、粘虫板、太阳能杀虫灯和人工锄草。”
近3万亩茶园,大部分以“企业+合作社+村民”形式运营管理,“新安源”通过建立完善的有机茶管理体系和服务网络,让有机理念深入人心。
在流口村植保服务站,记者看到,多种生物农药和有机肥在货架上一字排开。在新安源有机茶基地所在的两镇一乡16个行政村,每村都有一个这样的植保服务站。“服务站技术人员就是各村的‘观察岗哨’和‘服务员’,一方面监督茶园中的非有机因素苗头,另一方面也为茶农提供各项服务,帮助茶农采用生物有机化的方式处理病虫害。”方国强说,公司还定期组织茶农免费培训,将国外的有机植物专家请到休宁传经送宝。
严格的有机生产模式让“新安源”绿茶拿到了国际市场的“入场券”。据介绍,公司每年出口欧盟、非洲茶叶总量达4000多吨,是中国有机绿茶在欧盟茶叶市场最大的供货商之一。同时有机银毫也颇受国内市场追捧,2008年成为北京奥运会推荐用茶,2010年是上海世博会安徽代表团唯一指定用茶,2013年作为国礼茶赠送给时任俄罗斯总理的梅德韦杰夫……
在“新安源”的带动下,当地数十万茶农因茶致富。4月中旬,走进新安源有机茶加工厂,茶农们成群结队提着刚采摘的茶青等待上秤。“3斤,150块,给你记了。”加工厂的工人依次登记茶青重量和金额。“我一天能采六七斤鲜叶,整个茶季能赚7000多(元)。”流口村茶农李兴和有两亩多茶园,清明以来,他每天都来送茶青,“我家茶园地势不算好,有的地方1亩(茶园)就能赚1万多块。”
方国范是加工厂厂长,每年茶季都是他最忙的日子。“每天都要收七八千斤鲜叶,能产2000斤干茶。”他说,茶青按照品质分为3个等级,每斤30元到100元不等,品相最好的茶青能收到每斤160元。加工厂内,鲜叶清香扑鼻,等待着杀青、揉捻、理条、烘干后的蜕变。方国强说,像这样分布在各村的有机茶加工厂,总共有22个。
出售茶青只是茶农的增收渠道之一。“每年我们给农户每亩2000元的流转承包费,茶农采茶、施肥、除草还会另付工钱。”方国强说,之所以花这么高的成本,不仅是为了让消费者喝到“放心茶”,也是为了让家乡人过上好日子。
2019年,新安源有机茶开发公司作为黄山市唯一获得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先进民营企业,获得了国务院扶贫办表彰。茶农曾经这样对前来调研的县领导说:“你们要多帮帮方国强,帮‘新安源’就是帮我们。”
一片片茶叶托起了当地群众致富的希望。据统计,新安源有机茶园累积减少化肥、农残排放4000多吨,亩均效益由最初的500多元提高到现在的5000多元,11万茶农尝到了绿色生态发展的甜头。
以茶为媒,近年来休宁县持续念好茶叶“致富经”,“绿叶子”成为村民致富“金叶子”。“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之路上,休宁茶产业健康发展。2023年全县茶叶产量1.42万吨,产值12.44亿元,茶产业综合产值46亿元。”休宁县茶产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将持续推进全域茶园绿色防控,加快茶旅融合发展和茶产业项目建设,促进茶农增收、茶企增效,让小茶叶托起“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