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视频
“皖”美乡村入画来|“大湾村就是我眼里的美丽中国”
来源: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祁海群 顾亦飞 卓文亮 2024-04-22 16:28:49 责编:许雅婷 张军 张文洲

安徽省自全面启动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以来,已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411个;预计到2027年,全省将建成1000个左右精品示范村、10000个左右省级中心村。

为反映安徽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进展情况,本报特策划“‘皖’美乡村入画来”全媒体系列报道活动,选取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中具有代表性的村庄,邀请青年学生走进示范村感受乡村新面貌,以艺术视角为示范村画像;邀请示范村村民畅谈心目中的和美乡村,并据此生成AI图片,展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同时,通过调研采访推出系列视频、图文报道,全方位展示“皖美”乡村群像。

4月19日至20日,来自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两位同学和本报报道组一起,来到“‘皖’美乡村入画来”调研采访活动的第一站——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通过发现、体验和创意互动,寻访这个“明星村”的独特之美,感受它在乡村振兴大潮中焕发的无穷活力和强劲脉动。

学生画作

大湾村位于大别山腹地,山清水秀,风景宜人。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湾村走访村民,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

随后的8年,大湾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8月,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9月被公布为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3年入选安徽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2024年入选安徽省森林康养基地……

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大湾村,正以全新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美院学生画作

AI生成画作


生态大湾处处皆可写生打卡

近日,游客们惊喜地发现,前往大湾村的路变得异常“丝滑”了。

4月18日,金寨县新改建的S447、S251公路全面通车,其中的S447古碑至马鬃岭段,正好途经大湾村,车行黑色路面,平稳顺畅,两旁是秀美山水,如同画廊。

和坪山庄老板汪建赶紧给合作的旅行社发信息告知这一喜讯,“以前旅游大巴从古碑下了高速,到大湾要40多分钟。现在只要20分钟,而且走起来很舒服,这对游客的体验感绝对是一大提升。”说起脚下这条路,他一脸兴奋。

42岁的汪建是大湾村徐湾组村民,2021年回乡开起了“和坪山庄”,成了村里康养旅游的首批创业者,“我和江苏两个旅行社合作,专接康养团,5天4夜。客人来了,可以爬爬山、赏赏景、尝尝农家菜。我在山庄后面修了上山步道、建了凉亭,楼顶还建了个露天唱吧,晚上挤满了游客,唱歌跳舞,好不热闹。”汪建说。

2023年,和坪山庄营业收入超过了70万元,今年汪建将目标订在“100万”,这份底气,来自于大湾村康养旅游产业的方兴未艾。

前不久,大湾村入选安徽省第三批森林康养基地,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余静将这个消息发到“农家乐管理群”后,引来大家一片欢呼。汪建把消息转发到朋友圈后,合作的旅行社老总给他点赞说“你太厉害了”。汪建说:“这个(第三批森林康养基地)牌匾是发给我们大湾村的,大湾村厉害。”

在美术生的眼里,大湾村的康养产业呈现出原生而又多变的美感——紧挨大湾村民组的河湾缓坡上,携程度假农庄一幢幢充满设计感的度假小屋,闲闲散布开来,营造出东方山水美学的居住意境。

“大湾村里适合写生的打卡点太多了。想像一下:一场雨后,云雾缭绕下,小溪潺潺而过,白色屋宇掩映在苍葱山林间……眼前这一幕,就像一幅虚静的风景画。”正在为“皖”美乡村画像的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吕子璇边说,边和同学孙羽一起拿出画板,在纸上勾勒起村落轮廓和山水线条。

2021年7月,携程全国首个度假农庄在大湾村正式开业,两年多来,他们积极融入当地旅游产业,同时通过培训带动大湾村旅游服务业的整体提升。

携程度假农庄金寨大湾店店长郑亚明来大湾村已近3年,他发现自己越来越爱这个美丽乡村了:“大湾村变化非常大,也有始终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当地人对生活的热爱。很多开民宿的村民,想来取经但又不好意思,也担心会不会教他们。我跟他们说‘我们不但教,还会拿出看家本领来教’。”

前不久,携程所属的乡村振兴学园,就针对金寨县民宿发展开展了专项培训,内容包括平台化引流运营、线下服务卫生标准、客户接待流程等,大湾村开民宿和农家乐的村民全来了,这让郑亚明很受鼓舞和感动。

旅游产品的核心是服务,这一认知在大湾村正深入人心,汪建说:“每年乡里村里都会组织我们培训,重点就是让大家把各自的事业经营好,不欺客宰客,要树立榜样,让大湾村的口碑更好更响。”

学生画作


产业兴农描绘乡村新图景

从携程度假农庄出发,沿着新改建的S447开车走上5分钟,便到了蝠牌茶旅公司。

十几棵青檀古树撑起的遮天浓绿掩映着白墙黑瓦,步道绿意环绕,凉亭古色古香,周围是新绿吐绽的茶园,一股淳厚的乡村风扑面而来,让两位美术生四下流连,一心寻找最佳绘画角度。

循着飘溢的茶香走进蝠牌茶旅公司的制茶车间,江焕来师傅正指导工人“杀青”。谷雨前后,正是六安瓜片的最佳制作期,江焕来和工人每天炒制的鲜叶达上千斤——生长在大湾村周围的这些古老树叶,正在为村民带来更多的财富。

38岁的南英平也是蝠牌茶旅的老员工,在担任餐饮中心的销售经理的同时,还兼任行政和出纳,每天忙得脚不沾地。

今年3月16日,南英平代表大湾村去县里参加了“农村党员春训暨新农人培训班”,在课堂上,她分享了依靠茶叶让村民增收致富的“大湾模式”。

她告诉记者:“大湾村有茶园5000多亩,以往小商小贩们只收购‘10来天里最好的那一批叶子’,而且价格压得很低,茶农挣不到钱。蝠牌茶厂2019年4月落户大湾村后,做春、夏、秋茶全加工,对茶农的鲜叶应收尽收,从3月到8月底,茶农只要有叶可摘,都能卖钱。生产高峰期还能解决七八十位村民的就业。如今,大湾村里部分茶农一年靠茶叶收入就有两三万元,比以前翻了几番。”

为村民带来财富的,不止是茶叶。在村里的玉木耳种植示范基地,60多个温室大棚里,正在孕育着全村致富的新希望。

金寨大湾金龙科技有限公司玉木耳示范基地负责人袁自洲告诉记者,玉木耳被誉为木耳界的“白富美”,含碱性高、吸附力强、营养价值高,口感更是绝佳,“摘下来洗干净,蘸上酱就能吃,像水果一样美味”。

2023年4月,大湾村玉木耳基地首次投产,60多个大棚里吊起15万个菌包,当年产出干货1.5万斤,产值近200万元。“去年我们没有烘干设备,成品损耗了1000多斤,今年增加了烘干设备,产值会提高不少。”袁自洲说。

种植玉木耳,是大湾村立足传统产业基础之上发展特色产业的一次试水,收效颇为可观。2024年,在乡里和村里支持下,首批20多户农民加入进来,基地负责提供菌包、吊袋,挨家挨户上门进行技术指导,成品包销。

袁自洲算了算账:“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空地来种植玉木耳,种上一两千个菌包,一年可产一两百斤干货,那就是上万块钱收入。”

大湾村“示范基地+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户”的产业兴农模式迈出了重要一步。

袁自洲是20公里外的古碑镇人,来大湾村两年,他爱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外面春光烂漫,他却守在大棚里,沉迷于千万个缘绳而下的菌包,测温、察苗、浇水,乐而忘归,只为一个最朴实的愿望:“我希望不久的将来,家家户户都能种玉木耳,在家里就能够‘来钱’,就没人出去打工了。”

美院学生画作

大湾村的好事正“扎堆”发生

在大湾村游客服务中心对面的红色书店顶楼,吕子璇和孙羽支起画架、调和水粉,潜心创作。

吕子璇觉得,大湾村与她以前见过的山村都不太一样——“流水人家、成片茶田给人以宁静,红色文化和乡村振兴又赋予它独特魅力和韵味……这就是我眼中的美丽乡村”。

孙羽最强烈的感受是,大湾村似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以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悦耳的鸟鸣、朴实的民风荡涤着人的心灵,“它是当代美丽中国的缩影”。

在红色书店楼顶的西南方向,她们抓到了最能体现大湾村内在精神和气质的画面:新建没几年的民居群,设计简约精巧,没有浮夸装饰,如同不施粉黛的乡间少女,清丽自然,有着落落大方的美;有年头的汪家老宅,墙体斑驳,颜色深沉,见证过革命老区“星火燎原”的红色历史,也亲历着乡村振兴带来的山乡巨变。

新与旧、山与水的映衬中,是沉淀之后焕发新颜的大湾风情。

一处处青山绿水、一座座红色旧址、一个个奋斗故事,都是值得浓墨重彩描绘的“最美大湾村”风景。

在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看来,正在扎堆发生的好事,让大湾村变得更富有魅力:4月18日,S447全线通车;同一天,大湾村村民新建的精品民宿春山·湾留居民宿正式开业;4月21日,2024安徽省全民健身徒步大会·金寨站赛事又在大湾村拉开帷幕……

而这些年,依托红色文化和绿水青山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旅游等支柱产业,也让大湾村人的腰包越来越鼓。“2023年,大湾村人均收入增加到了19652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200多万元。”说到这,何家枝笑得合不拢嘴。

从汪家老宅往南,拐过一个小山脚,就到了陈泽申家。

2016年,67岁的陈泽申和孙子在这栋老房子里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艰难。因年纪大、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孙子还在上学,他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湾村,在陈泽申的小宅院里,详细了解他家的情况和贫困程度、贫困原因,和他谈政策、算脱贫时间账。这给他带来了巨大鼓舞,在帮扶干部的帮扶下、各项扶贫政策的支持下,他满怀信心,不等不靠不要,埋头苦干,养羊、种茶、打工,年收入逐渐提高到3万元左右。2017年他主动申请脱贫,同年又搬进了新房子。如今孙子也已经大学毕业在合肥上班,月收入8000多元。

2024年4月20日,陈泽申照旧在老房子里忙活着,看到有人来,浅浅的笑意从深深的皱纹里绽放出来,有一种被幸福稳稳托着的沉静。他刚做完村里安排的免费体检,“除了腰椎是老毛病,身体各方面都不错”。

前两年,他向村里申请把老堂屋辟为土特产小超市,为村民寄卖茶叶、笋干等土特产。随后当起小老板,整天忙碌而充实。

每天,他总是早早来到老堂屋,将院子扫得干干净净,将货架擦得一尘不染,静待游客到来。

来大湾村的游客,都要特地来看看陈泽申,和他聊上一聊,顺便买点土特产。经常有游客对他说:“大湾村太美了,有世外桃源的感觉。”

“世外桃源”四个字,就此深深印在了陈泽申脑海里。

他觉得,在那么多夸赞大湾村的话里,这是最美的一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