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头条
严防小麦赤霉病,“虫口夺粮”保丰收
来源: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许雅婷 2024-04-08 09:26:53 责编:许雅婷 胡明兵 张文洲

7bab1c94a44d933c5f7310f60cbecc8

4月7日,记者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全省小麦赤霉病仍将呈现大流行,针对该态势,安徽省重点抓好小麦“一喷三防”作业,努力实现小麦赤霉病防治全覆盖,病粒率控制在2%以下的防控目标,确保小麦产量、品质稳中有升,“虫口夺粮”保丰收。

安徽是赤霉病易发、频发、重发区域,严重影响小麦生产,打好小麦赤霉病防控攻坚战是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抓好全省粮食生产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省积极实施推进种业振兴,打造种业强省行动,开展良种联合攻关,选育抗赤霉病小麦品种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仍存在小麦品种综合抗性不强、自然状态下感病机率大等问题。

据气象部门预测,4月份淮河以南较常年偏多,特别是在4月16-18 日和25-27日全省两次降水过程将进一步促进赤霉病流行。通过会商研判,预计沿淮及淮河以南小麦赤霉病发生气象等级为高风险,淮北地区为中风险。

据介绍,针对今年小麦赤霉病呈现重发流行态势,安徽将按照“因地制宜、分区治理”的原则,落实“两控两保”防控策略,推广小麦赤霉病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努力实现小麦病粒率控制在2%以下的防控目标,确保小麦产量、品质稳中有升,“虫口夺粮”保丰收。

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将见花打药展开第一次预防。沿淮及以南麦区、淮北中西部麦区施药后5天左右开展第二次预防,淮北北部麦区视天气情况开展第二次预防。若小麦扬花期遇阴雨天气,抢在雨前施药或选择雨停间隙施药,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施。

在药剂选择方面,坚持“用高效对路药剂”原则,重点推荐对赤霉病病害防效好、控毒效果强,且对锈病和白粉病有兼治效果的药剂,如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氰烯·戊唑醇、丙唑·戊唑醇、丙硫·戊唑醇、叶菌唑等,也可选择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氰烯菌酯等单剂与三唑类药剂混用。注意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避免或延缓产生抗药性。开展小麦“一喷三防”飞防作业时,要严格控制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喷施浓度,避免产生肥害。

0a6bb28d22ec187df3aea7e1eaec5e4

同时,安徽将推广使用植保无人飞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现代高效植保机械防治小麦赤霉病。执行植保无人飞机防治小麦赤霉病技术参数,植保无人机施药须使用自主飞行模式,同时添加飞防助剂,配合稳定剂使用。

此外,注意做好收储工作,小麦收获后入仓前,及时采取晾晒、烘干等方式尽快将籽粒中水分降低至安全水分以下,避免病菌继续侵染导致真菌毒素增加。

记者还了解到,资金保障方面,今年中央财政安排我省小麦“一喷三防” 资金1.9512亿元,省财政安排2亿元农作物重点病虫害防控资金,已分别于去年12月、今年2月下拨到县区。截至3月底,小麦产区市、县共投入赤霉病防控财政3.64亿元,全省累计投入资金共7.49亿元。全省落实施肥播种机46万台套、植保机械47万台、植保无人机1.9万台,并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整县、整乡、整村,整建制统防统治和代防代治,确保小麦赤霉病统防统治覆盖率达80%以上。在小麦主产区,我省全面开展植保无人机飞防第三方实时监管,对无人机作业轨迹、飞行高度、药剂浓度等科学评判,根据实时监管情况及时启动补防,通过防治过程监管确保防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