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沉寂许久的“就地越冬”区和野外栖息地活力满满,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室内越冬扬子鳄的春季外放转运工作正式拉开序幕。此外,还有一些扬子鳄结束冬眠,从人工洞穴自行爬至户外;保护区自然繁育的野生小扬子鳄们也悄然上岸,在岸边慵懒地晒起了太阳。
转运现场,2000余条成年扬子鳄被饲养管理员有序搬运至户外养殖池。睡饱了的“萌龙”们精力充沛,进入户外养殖池后,有些躲进水底,适应环境的变化;有些爬上岸边,享受阳光的温暖;有些结伴畅游,感受苏醒的美好。
“外放之前,室内越冬的扬子鳄接受饲养员们的‘体检’,确认状态良好后才能回归‘故居’。”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章松介绍,目前扬子鳄还未进食,靠晒太阳保持体温,直到4月底才开始陆续开食。根据工作计划,扬子鳄外放工作将持续进行,后期随着温度逐渐升高,仍将有数千条幼鳄陆续转运至户外养殖池。
“就地越冬”的扬子鳄们则不经过人工转运,自行爬至户外,在岸上静静享受鸟语花香。这也标志着我省扬子鳄“就地越冬”项目成功应用,以及我省在探索扬子鳄人工繁育新技术、新模式方面迈出新步伐。
当天下午,记者在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星片区九角塘注意到,去年繁育的野生幼鳄正趴在岸边,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等待着扬子鳄妈妈归来。
“今年3月29日,我们保护区巡护员首次观察到这些自然孵化的幼鳄,一次观察到9条。”保护区管理局三级调研员孙四清介绍,2023年7月初,巡护员发现母鳄在此处产卵24枚,其中受精卵20枚,在野外自然孵化出幼鳄17条。扬子鳄在野外自然孵化一般需要60天左右才能出壳,到10月底进入冬眠期之前,幼鳄的生长期大约2个月左右,如果这期间没有摄入足够的能量储备,就很难渡过严酷的冬季,因此,幼鳄在野生环境下保存率极低。“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季之后,还能一次性看见这么多的幼鳄,确实很难得。”孙四清说。(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顾亦飞 实习记者 赵珈艺 通讯员 刘端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