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黟县碧阳镇碧山村,沿着迂回曲折的小巷,来到有“中国最美乡村书店”之称的碧山书局,斑驳的墙面残留着岁月侵蚀的痕迹。近年来,这间由百年祠堂改建的书店,凭借独特的书香和文艺气息,吸引着许多年轻人慕名前来“打卡”。
“很喜欢这里,‘文艺范’十足!”3月28日下午,在碧山书局内,来自浙江的研究生赵楚妍告诉记者,充满了古朴、年轻气息的碧山村,让她看到了未来乡村理想的样子。
累了看看书、喝杯咖啡,闲了逛逛村里各种文艺小店,渴了去村口超市来瓶碧山原汁汽水……近年来,碧山村不断创新文化艺术与乡村振兴融合之路,保留古老徽派建筑和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的同时,引入乡村书店、休闲咖啡、艺术展览等文化载体,探索集文旅、休闲、娱乐、乡村文艺创作为一体的新型创意乡村,打造独具特色的“碧山IP”。
“碧山村现存187座传统建筑,建造年代是从宋代一直到民国,其中仅明清时期的祠堂建筑就有近10座。”说起碧山古老建筑,碧山村党委第一书记张海林如数家珍,碧山村不仅有优美的田园风光,更有众多传统景点和文化载体,譬如宋代私家园林“培筠园”、宋代摩崖石刻“章山题壁”、明代私塾“耕读园”、清代古塔“云门塔”、孝子桥、碧山八景以及省级非遗“傩舞”、县级非遗“舞龙舞狮”等等。
“虽历史悠久、资源资产丰富,但传统景观部分已破败,且坐落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张海林说,为破解这一难题,该村提出创意乡村的“碧山模式”:率先在黟县开展“两山银行”试点,将碧山村范围内的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和闲置农房(宅基地)为目标资源,将碎片化的资源资产通过集中收储,按照区域、产业分类,策划形成集中连片优质的自然资源资产项目包,整合提升后推向市场,引入合适的社会资本和运营管理方,不仅推动了生态资源向资产、资本的高水平转化,还破解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诸多制约,实现了“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
在“碧山模式”的吸引下,众多企业陆续前来投资兴业,如碧山书局、猪栏酒吧、碧山工销社、云贤研学基地、自由咖啡、尚义公社田园康养、碧山小徽州设计师乡村工作站等。这些市场经营主体与碧山村采取租赁土地、租赁房屋、合作经营、村企共建等方式进行合作,村集体每年获得租金或分红。
为大力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碧山村成立“黟县培筠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村庄运营,新建碧山非遗活化运营中心和生态停车场。同时,整合碧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既有乡村特色又具智能化多功能的会议中心,承办各类会议及传媒活动,搭建乡村文化旅游营销平台,促进创意乡村旅游发展。
碧山村还结合现有非遗文化、乡村文化,如傩舞队、舞龙舞狮队、龙舟队、黄梅戏、广场舞队、风筝队,打造文化旅游产品;整合漳河流域“石枧流虹”—孝子桥—猪栏酒吧沿河一带,通过提供场地、摊位、服务等,打造碧水青山及纳凉避暑旅游休闲地;整合提升“碧山书局—工销社—非遗中心—黟众科技—云贤堂—孝子桥—章山题壁”旅游线路环境质量,打造创意乡村旅游走廊,延伸游客观光体验留村住宿活动空间。
此外,该村还围绕打造独特“碧山IP”的定位,注重在文创上引流,培育工销社进口文创店、“村口”创意小店、“寒公子”创意小店、“一席地”创意小店、“一个店”创意小店等各具特色的文创小店11个,涵盖传统小吃、服装饰品、伴手礼品等多个业态,融合时下流行的盲盒元素,聚集一批创客,用创意引流创收。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进村游客18万人,过夜游客5.4万人,带动综合旅游收入3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