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路社区针对校园霸凌、欺凌问题开展普法活动,邀请了辖区留守儿童的家人参与,希望以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的方式呵护未成年的健康成长。
学习法律履行职责。首先,社区志愿者播放了河北邯郸市初中生被同学杀害的相关通报及其他校园欺凌视频。然后,将印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单页赠送给家长们,并详细解读了父母或监护人应担负的监护责任,不但要提供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的保障,而且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提高未成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要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并进行合理管教。
加强关注提前介入。社区志愿者向家长们详细介绍了孩子如果被欺凌会产生的八种具体表现:一是在家时很安静,性格孤僻,很少谈论学校中发生的事情;二是与伙伴相处不融洽,常发生争执,好斗、脾气变坏,喜怒无常;三是在路上见到其他小朋友的时候会绕道走,回到家闷闷不乐,不愿意出去玩;四是回家后经常身上带伤,有淤青,衣服被撕破,或者孩子最喜欢的衣服或物品不见了;五是回家没有胃口;六是不喜欢上学,甚至向家长要求转学;七是失眠、做噩梦;经常头疼、肚子疼或有其它症状,感觉焦虑烦躁;八是不再愿意邀请孩子来家玩,也拒绝其他朋友的要求。留守儿童的父母没有陪护在身边,爷爷奶奶更要及时进行关注,防止长时间得不到关心,影响孩子出现不健康的心理,埋下不可挽回的后果。如果发现以上问题,要采取以下方式解决:还原事件过程、安抚孩子的情绪、了解孩子被欺负的原因、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果是轻微伤,第一时间向老师反馈,协商解决;如果是重伤害,第一时间报警。针对有攻击人倾向的孩子,家长也要引起重视,是否在学习扮演欺凌人的角色,引导向正确方向发展。
居民秦阿姨说:今天小何给我开展的普法教育很及时,我们老两口在家带孙子认为让他吃好穿暖就行啦,看了上面的宣传报道,再学习了保护法,今后一定要多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既要让他遵守学校纪律,也要学习关心爱护同学,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