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在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义兴村,33岁的村书记时俊杰正在查看黄浒河畔高标准农田的智慧温控设施,他告诉记者,眼前的1000亩农田是繁昌区孙村数字农田示范基地,主要包括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农田数据采集和管理应用平台,农田基础设施配套侧重农田机械化改造和智能灌溉体系建设,通过对农田的进出坡道及沟渠道路等进行改造,使其适合农业机械下田耕作、播种、管护、收获,从而改善农业机械作业条件;智能灌溉体系则通过智能设备安装,构建田间自动化灌溉控制网络,实现灌溉系统实时监控、节点控制图形化操作,实行精细化管理。
“孙村镇是繁昌区工业大镇,境内有数百家企业,所以农民大多数进企业务工,田地主要流转给合作社、大户,这样为实施高标准农田和数字农业建设创造了条件。”时俊杰介绍道。
高标准农田+数字农业使水稻产量实现了增产,据了解,在所有技术设施启用后,今年的水稻亩产有望达到1500斤,而规模化的种植同时节省了人工成本,使亩均效益大幅度增加。
“眼下最重要的事,我们准备由村两委牵头成立合作社,将全村9000亩土地聚合到一起,再向大户流转,一方面切实保障村民土地流转的收入,另一方面统一采购农资,进一步降低成本,从而实现土地效益再提升。”时俊杰说。
如果说义兴村的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只是繁昌区整个数字农业体系中的一个点,那么位于平铺镇新林村的中国科学院伏羲农场则是繁昌区数字农业的“总控中心”。
伏羲农场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与繁昌区合作共建,核心目标是构建面向南方水稻的农业智能系统应用和现代农业示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成四级网格体系,近地表地块数据健康系统,基于第三代农机的全程智能作业控制平台,通过积聚中国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的农业智能技术,在长江中下游率先开展“机械化”基础上探索农业的“智能化”的系统解决方案,通过信息技术赋能传统农业,实现“信息智能”替代“传统经验”,打造“中国智慧农业1.0”版本。
伏羲农场以平铺镇5000亩高标准农田为试点,结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农业智能技术的基础及成果,形成“地块级体检-全程信息采集-实时处方建议-智能精准执行”的现代农业新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的节本、提质、增量、增效。“伏羲农场”于2023年8月底基本建成,将逐步完善并向长江中下游区域复制推广。在这里,通过大屏幕可以看到各个智慧农业基地的实时场景并实现远程操控。
为了实现2024年粮食丰收,在积极推广智慧农业的同时,繁昌区农业农村局早谋划、早部署,在稳定和扩大粮食生产面积的基础上,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合理安排好生产茬口,做好与午季油料作物的衔接,推进优质专用水稻生产基地建设,推动生产订单落实,积极抓好省级水稻精耕细作示范点等各项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积极落实早稻和再生稻的种植面积。
近期,该局抓好技术培训和科技下乡活动,向农民宣传国家及各级政府惠农政策,确保春耕生产开好局起好步;紧抓当前午季作物田间管理。组织农技人员到田间实地指导农民疏通田间“三沟”、确保沟渠畅通、排涝降渍、因苗分类施策、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做好应对防范倒春寒工作。
该局还积极组织农业执法大队、种子管理站,开展对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经营网点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春耕生产资料质量,确保农资供应货优价实。(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王力 通讯员 俞传喜 王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