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物件最珍贵的、最具有灵魂的,不是物件本身,而是物件本身承载的温情与灵魂,这是流水线上复制出的商品无法比拟的,竹编就是这样的。
现如今,这门手艺在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竹编手艺人也越来越少,今年54岁的旌德县三溪镇村民张卫东就是其中之一。清晨,张卫东正在竹林中选材,看上了那棵竹子便手起刀落,放倒的竹子便被他拉回了家,每一天最“吃苦”的事便是这选料。
“要做好一把竹椅首先就是要挑选合适的竹子,一般要选生长了三到五年的老斑竹,这样的竹子壁厚,做出来的成品结实耐用。”张卫东开始介绍起他的经验,“而且竹子不能太粗,要‘身材匀称’,这样的竹椅不易发霉,还美观”。在他的眼里,竹编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张卫东的父亲也是一名篾匠,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便开始学习竹编技术,到如今整整30多年了。“学习编制竹椅是个苦活,每天天刚蒙蒙亮就得起来干活,直到天黑才歇手,手上布满了黑黑的老茧,这样的活没有年轻人肯学喽。”张卫东说,“编制竹篮有十几道工序,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聊起竹篮制作过程,张卫东的眼神里开始神采奕奕。说话间,锯子、刀子、铲子、刨子、锉子等10多种工具在张卫东手中不停更换,上下翻飞,经过砍、锯、切、剖、削、磨、拼、接等一系列程序,一条条普通的竹片在这双粗糙的手中仿佛有了灵性一般,被加工成为竹篮各个部分的“零件”。
“竹编虽是门苦手艺,但也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只有大家都关注它,才有可能将这门手艺给子孙后代传承下去。”张卫东表示。(陶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