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长市汊涧镇张营村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盘活土地、人力、科技、市场等各类要素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短短几年,这个曾经的“三多村”一跃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天长市集体经济强村。
张营村曾因欠债多、矛盾多、闲人多,被群众戏称为“三多村”。究其根源,主要是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新一届村党组织班子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症结抓整改。通过集中授课、专题讲座、研讨交流、线上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学习培训,着力提升村干部的党性修养和能力素质。设立党群议事厅,将其作为倾听民声、收集民意、凝聚民心的一个重要窗口;发动党员和村民代表开展兴村富民大讨论,凝聚行动共识。
张营村党总支还根据滁州市委组织部提出的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六亮”(亮党旗党徽、亮党的阵地、亮党的声音、亮党的活动、亮党的荣誉、亮党建品牌)行动要求,狠抓标准化建设,争创星级支部,连续2年获评“五星级”。
“村两委干部轮流到镇上跟班锻炼,每年赴沪苏浙学习取经、开阔眼界。”张营村党总支书记杨玉成告诉记者,与此同时,他们注重吸纳年轻有干劲、能力素质强的优秀党员进入“两委”班子,持续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积极争取天长市“预任制”村干公选名额,回引了2名“90后”进班子、培养出2名“95后”后备干部。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毗邻江苏,长深高速和滁天高速穿境而过,张营村的地理交通优势较为优越。依托这一优势,该村通过党组织领办实体公司,积极探索村企联建、村建企用、资金入股、订单农业等发展路径,推动集体增收、农民致富。
2023年5月,杨玉成多了一个新职务——张营村经济合作社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该公司与周边11个村在汊涧镇园区合建8栋标准化厂房,联村经营,如今年租金已达18万元;又与本地今麦郎、农垦集团开展联建,通过“企业+农户”的模式,发展“一稻一麦”订单农业近万亩,村集体年增收近20万元。有了订单农业这个“定心丸”,该村种粮大户李明余种了400亩水稻,年利润达到21万元。
张营村还大力发展渔光互补、稻鸭共养、稻虾连作等立体农业,村集体年增收60多万元,户均年增收1.2万元。村民张银和夫妇因病劳动能力受限,家庭收入偏低,在村里帮助下,他们利用流转过来的20亩稻田,搞稻虾连作,家庭年收入由原先的1.2万元升至4万多元。
通过党建引领,张营村聚集了一批逐梦乡村产业的创业创新人才。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的“90”后村干部朱礼明,发挥其懂经营、善协调的优势,同当地返乡大学生平东林等人在张营村创办禾禾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社会化服务+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走多元化经营之路,打造农副产品“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年销售额超千万元,带动近百户农民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张营村以试点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为契机,将诚实守信写入村规民约,设立信用积分超市,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诚信力;依托“信易享”小程序,信用户凭码就能便捷享受话费减免等多项礼遇,信用积分直接在信用超市兑换生活物品,信用老人每月还能收到村里发的“99红包”。
高质量党建换来的是张营村的美丽蝶变。2021年该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益达到1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2.87万元。
“最近这几年,我们村的变化可真大啊!”对着回乡探亲的企业家们介绍家乡变化,张营村78岁老党员焦长富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