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绿色种养循环试点是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打通种养循环堵点、促进粪肥还田的重要举措。近日,记者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去年以来,根据农业农村部统一部署,安徽肥东、长丰、庐江、蒙城、涡阳、利辛、萧县、泗县、五河、颍上、阜南、定远、舒城、裕安、桐城、太湖和歙县17个县(市、区)继续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通过优化“政府引导+社会化运作”机制,建立项目示范区176.8万亩,探索推广适宜的技术模式,有力推动了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有效促进有机肥资源利用
“该项目以推进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为重点,以培育粪肥还田服务组织为抓手,整县开展粪肥就地消纳、就近还田补奖试点,扶持一批企业、专业化服务组织等市场主体提供粪肥收集、处理、施用服务。”安徽省土壤肥料总站站长陈爱民表示,试点取得了积极进展,促进了有机肥资源利用,提升了绿色种养循环水平。
据统计,2023年,17个试点县共遴选近190个市场主体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较上年增加近30个;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5.84%,较项目实施前提升4.34个百分点;带动增施有机肥面积约289万亩次,各试点县有机肥施用面积占比均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通过支持畜禽粪污收集处理运输和施用等关键环节,以及对施用商品有机肥进行适当补贴,种植主体和农户使用粪肥和商品有机肥的积极性提高,带动了有机肥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有机肥资源利用。全省项目区施用固体粪肥75万吨(其中商品有机肥6.3万吨)、液体粪肥约316万方;带动试点县施用固体粪肥128万吨、液体粪肥440余万方。
“我省粪肥还田主要模式为粪污厌氧发酵无害化处理后还田、固体粪肥堆沤处理达标后还田、畜禽粪污集中处理生产商品有机肥料还田。”陈爱民表示,通过实施粪肥还田,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有效减少了化肥用量。据初步估算,2023年项目示范区化肥用量(折纯量)较上年减少6050吨。
优化“政府引导+社会化运作”机制
按照“省管理、市督导、县落实”的总体要求,安徽构建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各试点县依托专家指导组、有关院校等科研资源,开展试验示范和联合技术攻关,集成高效施用技术和服务模式,推进粪肥还田技术标准化;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生产和施肥实际,制定相应技术方案,层层开展技术培训,让农民、种植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掌握粪肥还田关键技术。据统计,2023年各试点县共举办培训班80余期、观摩会40余次。
试点县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项目统筹实施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地制宜开展粪肥还田工作,扶持具有本地优势和特色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联结种养两端。肥东县在八斗、响导等13个乡镇政府的组织下,通过公开遴选,确定18家社会化服务组织,去年共落实粪肥还田示范建设任务近10万亩。
优化“政府引导+社会化运作”运行机制,加大企业参与力度,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技术和营销优势,鼓励其与种养大户对接,构建种养循环良性运行机制。庐江县遴选培育粪肥还田全程社会化服务主体16家,共计联系全县养殖主体157家和种植主体407家,服务主体结合种植主体需求和农作物生长规律,及时开展粪肥就近还田应用。阜南县汇业农业有限公司2021年参与试点以来,不断总结经验,自筹资金完善粪肥处理设施,创新还田机制,与许堂乡多个村达成合作协议,每年整村推进堆肥还田达到1.8万亩。
试点县均搭建数字化监管平台
2022年3月,安徽省组织召开了试点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监管平台建设培训研讨会,推动粪肥还田数字化监管平台建立。目前,全省17个试点县均搭建了数字化监管平台,实现了项目管理信息化、任务调度科学化、工作进展可视化,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利用信息化平台做好粪肥监管工作,坚决做到不处理的不下田,不达标的不进地。五河县对服务主体的粪肥来源、生产过程、产品质量进行督导,产品质量分批次抽样检验,检测报告同步上传至监管平台。
此外,安徽注重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规范项目资金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023年全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资金为15000万元。各试点县结合本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主推技术模式,对粪肥还田收集处理、施用服务等重点环节予以补奖,并在调研和专家论证基础上合理测算各环节补贴标准;补贴资金通过直接补贴、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发放。肥东县根据各乡镇粪肥还田示范任务,提前拨付粪肥还田示范奖补资金至各乡镇,由乡镇结合实际进度的70%,经公示无异议后及时拨付奖补资金,从而加快资金支出进度。
“今年,我省将指导试点县不断完善补助环节和标准,优化粪肥还田机制和运行模式;继续强化监管服务,创新工作方式,高质量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陈爱民表示,要总结提炼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打造一批有看头、有说头、有名头的绿色种养循环示范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