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绩溪新闻
绩溪探索散养户绿色养殖循环利用模式
来源:冯长福 胡体红 2024-02-22 17:10:50 责编:冯长福 许梦源 谷京荣

“春节回家,感觉到家乡今年最大的变化是,村庄干净整洁,看着非常舒服,特别是隔壁的几座牛棚,臭味少了,污水得到了彻底整治。”绩溪县临溪镇周坑村周女士常年在外经商,今年春节回乡有了新的“发现”。

近年来,绩溪县全面推进规模畜禽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农村畜禽散养所带来的粪污未科学处理甚至随意堆放等问题仍然突出。该县正视问题、补齐短板,积极探索散养户绿色养殖循环利用模式。

随着消费者对高端肉类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绩溪黑猪与皖南牛的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农村散户从饲养1至2头发展到小规模养殖,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流域水质和人居环境带来了不少影响。

为有效处理养殖粪污问题,绩溪县印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报告(2023—2027年)》《绩溪县畜禽养殖户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南》,将农村散户的养殖粪污问题纳入治理范围,按照畜禽粪污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原则,围绕畜禽粪污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三个环节,科学规范粪污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行、管护和粪肥的使用。

2023年该县选择临溪镇周坑村周坑中心村开展散养户养殖粪污治理试点,推行“联户分散收集——集中收储生态利用”模式。周坑村中心村隶属登源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范围,全村159户606人。“全村养殖户共有29户,其中饲养生猪的有14户、养殖黄牛的有15户。据测算,这些小养殖场日产液体粪污约3.5吨、固体粪便约1.65吨。”周坑村村委会委员王明跃介绍。

在绩溪县业务主管部门支持下,周坑中心村向相关部门争取到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38万元,实施污水处理整改提升项目。根据村内散养户不同分布点,按照养殖规模测算收储量,2至3个散养户建设一个“三格式”污水收集池,安装排污管道将养殖污水接入收集池,进行发酵处理后,免费供给村民用于农作物种植,全村共建设污水收集池22个、498.5立方米。

与此同时,督促养殖户加大对圈舍粪污清理频次,做到日产日清,每日将收集的粪便按照就近就地利用原则,运送至田间地头,采取简易堆(沤)肥的方式对粪便进行处理,堆肥的地方要求底部铺防渗膜,上面用膜覆盖,充分腐熟后再还田利用。

周坑中心村村民王少荣去年养殖18头皖南牛,村民姜国富养殖18头皖南牛、20头生猪,通过精准测算,两户兴建了一口“三格式”液体粪便收集池,且两户养殖场的固体粪便也得到及时清理、沤肥还田。

“王少荣户利用固体粪便沤肥种植牧草4亩、玉米2.2亩、甘薯2.5亩,用液体发酵粪便种植萝卜1.2亩、南瓜1.5亩,该户仅收购10亩田的稻草,18头牛的精饲料和粗饲料全部解决。”临溪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汪滋东介绍,2024年他们计划在临溪村浦川、茭塘两个自然村实施实施污水处理整改提升项目。

“农村散养户绿色养殖循环利用暨‘联户分散收集——集中收储生态利用’模式的应用,既降低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又实现降本、提质、增效,是养殖业污染防治的好办法。”绩溪县农业农村水利局党组成员、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主任胡嘉彦介绍,一方面解决了养殖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另一方面可有效地保护登源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质。

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利用该模式,皖南牛每头可实现利润3000元,绩溪黑猪每头利润可达到500元。目前,农村散户养殖仍是绩溪黑猪、皖南牛养殖的主力军。全县生猪规模以下的专业场户有122家,家庭散养户近4000户,全县以散户放养皖南黄牛达3800多头,涉及养殖户1281户。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我们计划在全县畜禽养殖重点村,通过整合涉农资金,有序开展‘联户分散收集——集中收储生态利用’模式的推广应用。”胡嘉彦表示。(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冯长福 通讯员 胡体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