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虾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营养价值高,适宜生长于浅海,而怀宁县马庙镇引进海虾苗发展大棚养殖,创新养殖模式,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新路径。
节后上班第一天,在马庙镇曹坦村海虾生态养殖基地,记者看到,新建的大棚依次排开。穿梭于这些大棚养殖池之间,可以感受到湿润而温暖的雾气。在这里,该村青年村干、基地技术人员徐军军正忙着喂养刚从海南运来的一批虾苗,让它们尽快适应大棚生长环境。“经过10天的海水淡化后,就可以将虾苗从孵化池投放到淡水池,成长周期大概在60天到70天。”徐军军介绍。
徐军军对这个养殖基地实行精细化管理,特别在喂养时间和喂养食物上进行了科学安排,以此来满足虾苗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这种定时定量的喂食方法,确保了虾苗能够获得均衡的营养。“早上7点、中午12点、晚上10点,我们通过调节虾片和奶粉来进行喂养。目前共有3个孵化池,每个孵化池的虾苗大概有25万元左右。”
除了喂养管理,温度控制也是基地日常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为确保大棚内的温度适宜海虾生长,该基地采用了锅炉燃烧颗粒的方法来为大棚虾苗持续供暖。“每天大概用20到30包左右的颗粒,来控制大棚的温度,早晚都要对大棚的温度进行观察,保证其始终处于22度到25度之间。”徐军军说。
海虾淡养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从种苗选择、淡化处理、饲料投喂到疾病防控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的安排与控制,确保海虾质量。马庙镇通过组织镇村一班人前往沿海养殖基地学习取经,并结合该镇芸田圩联合党委海虾淡养户外养殖成熟技术,创新开启大棚养殖海虾模式,让海虾退市时间比露天养殖延迟1至2个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
“2023年,我村投资200多万元建设大棚,海虾淡养,目前已投放60多万尾,一年可以养殖两季,预计增收70万元左右,将有效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曹坦村党支部委员江玉琴表示。 (通讯员 钱续坤 包俊根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冯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