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岗集镇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作为重要任务,以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家园为导向,以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为重点,集中力量对公路、河流沿线及自然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全面掀起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热潮。
制度化管理,打造治理体系新高度。一是注重高位谋划。成立了由党委书记、镇长为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领导机构,具体指导、协调和督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镇综合执法队分类指导,各成员单位进一步压实责任,包村到人,为垃圾治理工作夯实组织基础。二是健全处理体系。探索小型化、分散化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完善形成以“户分类、村收集、公司转运、县集中处理”为主要方式,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全面建立村庄日常保洁机制,将乡镇清扫保洁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统一管理,加快推进垃圾中转站设施项目建设,2023年度全镇共计收运生活垃圾27883.94吨,日均垃圾产生量为76.39吨,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三是探索再生模式。积极探索优化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路径、农村可回收物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布局,对全镇垃圾收集桶实行改造升级,19个村(社区)均设置垃圾兑换超市、垃圾中转亭和垃圾分类宣传专栏,在青峰岭村、祥和中央广场试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项目,实现源头减量和转化利用。
产业化作业,开启垃圾治理新模式。一是“环保公司+”强化治理驱动力。创新一体化公司“直收直运”的城区生活垃圾处置方式,科学规划垃圾转运时间及村(社区)垃圾收集点,同时对区域内隔离护栏、果皮箱、垃圾桶等城市公共设施进行彻底擦洗;加大机械化道路冲洗作业力度、采用高压冲洗车和人工结合的模式对人行道、道牙灰带等区域进行细致化冲洗作业,同时督促保洁公司普扫作业,减少道路积尘,实现路见本色,力求“路见本色,无积沙、淤泥,无污迹”,为城乡垃圾治理提供了新动能、注入了新活力。二是“四级体制+”强化属地治理力。实行镇、片、村、组一体的四级环卫管理体制,对辖区范围内主次干道、村村通道路、河塘水沟、背街小巷、人行道、绿化带的清扫保洁、机械化清扫、垃圾清理收集转运、公厕管理、构建(筑)物清洁等环卫工作实现全覆盖,实施“无缝隙、全覆盖”和精细化保洁,逐步形成统筹联动、责任明确的工作格局,实现长效管理。三是“设备升级+”提升治理战斗力。通过更新配备垃圾压缩清运车、洗扫车、洒水车、抑尘车、路面养护车等机械化设施设备30辆,为保洁人员配备背桶式电动保洁车500辆,同时更换、清洗主次干道破损、脏污垃圾桶、果皮箱6000只,不仅可以提高垃圾清扫、垃圾分类、垃圾处理的效率,还可以减少人工的投入,降低垃圾治理的成本。同时,通过加强机械化设备的使用,提高垃圾处理的质量。
长效化运行,书写生态底色新答卷。一是加大宣传引导,逐步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各村社区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培训、引导、监督等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引导村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做好表率,着力让村民从“袖手旁观”转变为“人人参与”,变“要我干”为“我要干”,营造“卫生环境靠大家”的齐抓共管良好治理局面。二是提升乡村风貌,打造和美乡村示范样本。深入实施实施较大自然村庄整治提升项目,全力推动美丽乡村从“点上美”到“全域美”。通过对入户道路硬化、污水管网升级改造、沟渠硬化,以及房前屋后和村内巷道的柴草杂物、生活垃圾等乱堆乱放进行全面整治,增加村庄绿化、路灯照明等工程。同时,岗集镇还注重提升村庄的文化内涵,通过建设文化广场、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为实现和美乡村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形成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治理打造成果。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明确环境卫生质量标准和管理要求,通过随机抽查、现场点评、群众监督等方式,实行每日巡查和全面检查的方式进行日常、半月和月考核,每月对各村(社区)、物业、公共机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监督检查;建立奖惩机制,年底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奖励、补助。以严督实查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持续向好。(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