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为期一个半月的农家乐餐厅服务员技能培训,我学到了许多餐厅服务技能,在家边的农家乐打工,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岳西县河图镇河图村脱贫户刘月红感激地说。
“2023年我县培育高素质农民500人,其中经营管理型300人、专业生产型100人、技能服务型100人。”岳西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科教中心主任郝祥国告诉记者。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我省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实施、机构培训、农民受益”的要求,持续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重点群体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培育高素质农民4万余人
“岳西县通过政府采购,确定多家培训机构,培训高素质农民。围绕当地主导特色产业发展遴选农村能人,实行分类型、分专业、分阶段、小班制、重实训、强服务的培育模式,让农民学到技术、掌握本领,在家门口就业创业。”郝祥国介绍,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当地茶叶、蚕桑、高山蔬菜及特色养殖业发展,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天长市在培训的精准和实效上下功夫。该市农业农村局从授课教师选聘、教学计划安排、教案审核等方面入手,要求授课内容“接地气”、形式生动活泼、讲解通俗易懂。还要安排开眼界的观摩课与可操作的实践课。
天长市2023年第5期高素质农民培育经营管理型人才培训班,除了抓好课堂教学,还组织120名学员到安徽圣丰现代农业园、天翔蔬菜种植基地、龙岗芡实种植专业合作社、安徽周氏羊业基地等当地特色农业园区参观“取经”。
据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负责人介绍,2023年我省共计培育高素质农民40590人,超额完成培育任务。全年围绕“粮油稳产保供”开设班次489个,培育23935人;围绕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开展培训,全年培育重点区域产业带头人5427人、专业农机手4483人、农产品电商人才2213人、退捕渔民445人。各地培育45周岁以下高素质农民15237人,占培育总人数的37.54%。省级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790人。
认定培育机构257个
师资队伍、教材和基地建设,是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基础工程。我省建立省市县三级师资库,入库成员达3000多人;开展2023年全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名师及精品课程推介活动,推介31组名师及精品课程;开展师资能力提升培训3期,培训近300人;开发教材46种类、线上课程29种,构建以部省推荐教材为主、其他正规出版教材和地方特色教材为补充的教材使用格局;建设省级农民田间学校201个,依托农民田间学校等建立实践实训基地,确保每个培训专业建立一个实训基地。
我省整合利用多方优质科教资源,并充分发挥各级农广校主阵地作用,建立以农广校、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院校为主体,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及社会培训机构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支持安徽农业大学、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鼓励其承担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探索建立政校协同育人新载体。2023年全省认定高素质农民培育机构257个。
与此同时,建立全程监管的项目管理制度。实行培育对象、授课教师遴选制度,培育对象按照个人申请,村委、乡(镇)逐级推荐,各级管理部门审定的程序遴选;授课教师从各级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库遴选,每期培训班至少聘请1名省级以上师资库成员。
实行培训班审核与管理制度,培育机构需将培训方案和每期班教学计划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批后开展培训;培训班管理制度包括班主任制度、第一堂课制度、学员培训考勤制度、培训台账制度、满意度评价制度。此外,建立项目验收、资金审计和绩效评价制度。
探索多种培育模式
在高素质农民培育中,我省积极探索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赛训融合、职业培训与技能等级认定衔接等多种培育模式。
依托农广校体系探索高素质农民培育与职业教育衔接贯通,在界首市等7个县(市)农广校开展农民中职教改试点,支持高素质农民参加中等职业教育。举办2023年高素质农民职业技能大赛,并首次列入安徽省职业技能竞赛组成部分;大赛设粮食作物栽培工、食用菌生产工、互联网营销师三个工种,共有1489人参与赛事活动,以赛促训。
各地及相关单位积极为高素质农民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核提供服务。安徽农业大学2022年培育的200名农业经理人中,有107名学员参加农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参加全省高素质农民职业技能大赛互联网营销师决赛的45位名选手中,有30名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证书。舒城县在茶叶特色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中,为学员提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服务,有50名学员获得茶艺师、评茶员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证书。
各地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技推广体系等专业队伍,为技能提升类培育对象提供长期技术指导服务。岳西县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实施,建立农技人员跟踪服务受训农民机制,每名农技人员联系学员3至5人。
抓好跟踪服务,同时建立激励机制。2023年我省首次开展乡村振兴人才职称评审工作,在评选的1000名乡村振兴高级人才中,高素质农民培育学员占60%以上,建立了高素质农民培育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