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聚力新赛道 构建区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合肥经开区连续两年位居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第六位
来源: 2024-01-15 13:11:52 责编:

大江奔涌,楫浪前行。

1月11日,2024年安徽第一股诞生。创立于合肥经开区的雪祺电气,在深交所主板上市,这家专注于国产大冰箱研发和生产的企业正式走向前台。

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战新产业集聚生辉。合肥经开区在“十四五”发展的定位中,首位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先导区”,核心是“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中德合作创新园国际会客厅

1月,商务部公布全国230家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评结果,合肥经开区列全国第六位,长三角第三位。在新时代中国的世纪战略宏大视角中,科技对大制造业焕新的促动,战新产业对地区发展动力的支撑,让合肥经开区连续两年蝉联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第六位,近三年GDP每年跨一个百亿台阶,创历史最好成绩,也涌动着合肥的“新质生产力”。 

两件吸睛大事

1月11日,两件大事对合肥经开区来说值得纪念。

当天,位于该区的合肥雪祺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雪祺电气”)在深交所主板上市,成为2024年安徽省上市第一股。上市钟敲响时,雪祺电气刚刚迈过自己的第一个十年。而这个十年,也是中国白色家电产业创新升级的十年。至此,合肥经开区上市企业已达15家。

从雪祺电气的成长,可以看出合肥经开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技术、新产品的轨迹。总经理王力学介绍,公司一开始就定位400L以上容量大冰箱,创业团队专注研发,全球合作,攻克技术难题,优化形成了双枪发泡等一系列国产大冰箱专利技术。截至目前,雪祺电气可生产50多个基本型冰箱,已形成数百个产品型号。

另一件大事,和安徽首位产业有关。

1月11日,由安徽省能源集团、蔚来汽车、国轩高科携手注册成立的中安能源有限公司在合肥揭牌,定位充换电网络建设及平台运营、电池银行等相关业务。随后,安徽省能源集团、安徽省交控集团和蔚来签署相关协议,三方支持中安能源有序推动1000座储充换一体式换电站建设,共同推进开放共享的新能源汽车储充换网络布局,进一步促进换电网络开放互通。三方还将在储充换产业涉及的电池标准、充换电技术、电池资产管理及运营、新型电力系统合作、储充换设备生产制造相关供应链合作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战略合作。此外,江淮汽车、奇瑞汽车也分别在活动现场与蔚来签署《换电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此前,蔚来已与长安汽车、吉利控股分别就换电业务签约合作。

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蔚来总装车间

从进入“重症监护室”到落地合肥拔节生长,从第一款ES8到如今二代平台的多款车型,蔚来汽车在合肥经开区逐渐枝繁叶茂。位于南区的F1工厂和北区的F2工厂,将承载包括最新款ET9在内的定制化车型生产。长于合肥,成于经开。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风潮下,蔚来已显示出市场竞争力。合肥区域总经理余东明1月9日介绍,截至2023年11月底,安徽成交价30万元以上纯电市场蔚来份额47.4%,合肥市成交价30万元以上纯电市场蔚来份额达57.8%。2023年12月21日,蔚来在安徽省的第100座换电站建成,已相继完成了安徽高速服务区换电网络打通和16座地级市城区换电站全覆盖。  

 “3+6”聚力产业新赛道

2024开年和合肥经开区高度关联的这两件大事,是区域产业发展的成绩,更是新时代工业新赛道切换的生动案例。

2023年12月24日,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第11批“灯塔工厂”名单,海尔合肥空调互联工厂入选。专业评语写道:海尔合肥空调互联工厂将先进算法、数字孪生和知识图谱等技术融入家庭中央空调的研发、生产和测试等环节,实现产品不良率下降58%,人均效率提升49%,单台制造费用下降22%。加上此前获批的联合利华合肥工业园、联宝科技合肥工厂、合肥海尔卡奥斯智联互控工程三家,合肥经开区目前共有4座“灯塔工厂”(安徽省共5座均位于合肥)。至此次世界经济论坛公布名单,中国共有62座(全球153座)工厂跻身“灯塔工厂”行列,总数居全球第一。此中,安徽近年来获评的工厂数量占比约8%。

获评世界“灯塔工厂”的合肥海尔卡奥斯智控互联工厂生产线

4座世界“灯塔工厂”中,属于家电行业的海尔就有两座。传统行业,为何能够诞生两座?

在合肥产业体系中,家电产业前面冠以“智能”,是两座世界“灯塔工厂”诞生的根本原因。

合肥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秦远望介绍,2010年,经开区家电产业获批为全国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是全国最大的冰箱(柜)生产基地。2023年,合肥经开区智能家电产业全年实现“四大件”产量近4000万台,产值约700亿元。已聚集产业链上下游规上企业61家,产业链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产业协作共赢生态圈。家电产业的研发能力、配套能力居国内领先。未来,该区将全面提高家电产业在国内、国际的竞争力,努力打造世界级智能家电(居)产业集群。

智能家电产业,与装备制造及新材料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快速消费品产业、智能终端产业、公共安全产业共同构成合肥经开区“3+6”产业体系中的“六大主导产业”,拥有一批“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也成就了该区的首个千亿级产业(智能终端)。

而“三大战新产业”中,新能源汽车处安徽首位产业之列,以蔚来汽车代表的造车新势力、江淮汽车代表的传统整车企业、大众安徽代表的跨国企业为龙头,合肥经开区不断推进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以及产业链、生态链的建设。

2023年12月底,大众安徽首款纯电动SUV量产车型正式投产,产品直接出口欧洲。而蔚来汽车近期一系列全球瞩目的合作,逐步将单一的整车研发制造向零部件和后市场方向推进,并和地方产业发展生态有机融合。

据了解,2023年,合肥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产值约600亿元,较2020年增长近3倍,近三年年均增长33.1%。特别是2022年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量14.8万辆,分别占合肥市的98.5%、安徽省的35.1%。目前,合肥经开区新能源汽车整车年产能已达106万辆,预计到2025年末,将新增产能96万辆,全区形成年产202万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的生产能力,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级基地。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

同样的,在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两个战新产业上,合肥经开区多年的布局和发展,也孕育出丰硕成果。

该区集成电路产业2023年完成产值138.8亿元,较2020年产值增长4.8倍,近三年年均增长80%。目前,累计招引落户上下游企业101家,成为合肥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集成电路)的核心区。

生物医药产业已集聚产业链企业超过280家,2022年产业链营收355.6亿元,2023年又实现大幅增长,培育出天港医诺等独角兽企业,集聚了一批原料药品及中间体制备、生物制药、高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流通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其中,2023年4月,天麦生物潜心10余年研发的全球首款口服胰岛素产品上市申报,已被国家药监局受理。

 “新质生产力”的大工业融合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

从大工业改革和产业布局的两条主线来看,科创引领的先进制造业集聚效应,正逐步形成合肥经开区的“新质生产力”。同时,“新质生产力”要素穿透了不同产业、领域,促进融合,这一点在合肥经开区非常明显。

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例如芯片行业,迄今为止,合肥已成为中国芯片产业链企业集聚的主要城市,从设计到封装测试到产品应用,走出了一条独特之路。依托合肥经开区的家电、汽车等传统制造业,在新时代全球竞争格局下,在国家打通“卡脖子”技术难题的战略布局下,芯片研发与产业应用,反过来促进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最初的汽车电子芯片、家电控制芯片,到智能网联汽车的高端芯片和智能家电的生态系统硬件支撑,芯片研发和应用进入到新的层级,也成为中国实现技术自主可控和参与全球竞争的储备。

另一方面,一些“新质生产能力”要素让合肥经开区的大工业产生“化学反应”。

2023年7月,省经信厅公布2023年安徽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名单,合肥经开区成为合肥市唯一入选的开发区。新能源汽车生产线上数百个机器人有序、精准生产的场景,已是该区工厂里常见的景象。

工业互联网创新,是合肥经开区近年来着力实施的发展,也是能够在不同行业、企业、领域之间融合交互产生“化学反应”的基础之一。

长虹美菱电冰箱5G生产线

位于该区智能科技园的合肥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所研发的国产机器人底层操作系统“轩辕”,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国内制造业企业生产流程再造和把控中。该区通过引导企业按照“机器换人—生产线改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路线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智能化改造。目前,该区除了拥有4家“灯塔工厂”外,还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个、智能制造优秀场景7个,建成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47个,市级146个。全区已获批国家级特色型平台1个、省级特色行业型和企业级平台12个;32个平台纳入合肥市百个工业互联网重点平台培育计划;8个项目入选合肥市“十佳工业赋能”场景示范项目,占合肥市的42%。

围绕“科技创新第一动力”这一时代命题,合肥经开区主动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滨湖科学城建设,加快建设科技园区,发展科创产业,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面对“十四五”新的发展目标,合肥经开区聚焦“科技创新策源先导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高水平改革开放先行区、国际化都市圈新兴区”定位,继续在国家级经开区中争先进位,也持续将“新质生产力”的合肥实践推向深入。(安徽日报党媒云记者 郜征 通讯员 李长龙)【图片由合肥经开区党政办提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