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人如父母,视服务为天职”。1954年出生的退役军人朱诵印是岳西县姚河乡敬老院院长,他用24年的坚守、用真情真意、用无私的奉献践行着这句话,他把敬老院当作自己的家,每天24小时守候在这里,他是这些老人人生最后的陪伴者和守护者,他更是一名无愧于心的共产党员。
朱诵印回忆起最初在敬老院工作时的点点滴滴,仍记忆犹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样:“我1974年到重庆当兵,1981年退役回到家乡姚河,在姚河务农过一段时间,也在工厂里工作过。1999年7月姚河敬老院刚建成,乡里招护工,我觉得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脏活、累活我能干,我就去应聘了,没想到这一做就是24年。”
当初敬老院建成时,院里集中供养的五保户老人的粮食是由所在村、组提供,为了满足老人们基本的饮食需要、保证老人有粮食吃,朱诵印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都得背着袋子到村组里挨家挨户“收粮”,朱诵印回忆说当时村里有老人是在敬老院集中供养的,就要到那个村组每户收2斤粮食,就这样风里来雨里“收粮”收了11年,直到2010年新敬老院建成。
2010年2月,姚河乡新敬老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占地面积1130平方米,共有24间住房,政府为老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保障,打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但朱诵印肩上的担子一点也没有轻。朱诵印为了更好地照顾院里这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就把自己的家安在了敬老院里,与妻子一同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院里的老人们生病了,朱诵印从来没有过丝毫懈怠和马虎,能在乡里治疗的,他会及时送到乡卫生院,需要到县医院治疗的,即使有家属看护,朱诵印也坚持守在他们身边。“我最怕的是医生婉转地告诉我老人不行了,我总害怕我不陪着他们一起去医院,也许都看不到他们最后一面。”朱诵印说。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朱诵印夫妻俩用点点滴滴的行动和真情诠释了“孝”的深意,他为老人喂饭、擦洗身体、端屎端尿毫无怨言。朱诵印的儿子在杭州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刚开始他很反对朱诵印做这些脏活累活,想尽自己的孝心接朱诵印到杭州享享清福,朱诵印始终没有答应,对老人的感情和责任感让他选择了坚持,他说:“我很满足现在的生活,我不会做别的事,脏活累活既然我可以做,而且已经做了这么久,我就要坚持做下去,我也怕我不干了就没人干,也怕接手的人不能尽心尽力。”
“流水的民政办主任,铁打的敬老院院长。”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在接受采访时说到这句话让笔者印象深刻。芝兰馨香,美德流芳,在大家和小家之间,他和无数像他一样的人舍小家、顾大家,将“孝”字熔铸在血液里,彰显出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一名优秀退役军人对党的忠诚、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