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在安徽东至县龙泉镇大板村的“稻耳”轮作基地里,一排排柱状的菌棒整齐地排列在田间,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菌棒上一朵朵形态各异、肥厚光亮的黑木耳探头而出,长势喜人。村民们穿梭田间,娴熟地采摘成熟的黑木耳,现场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今年我们一共种了12.6万棒黑木耳,预计产量能达到2.5万斤以上,销售基本上不愁,浙江那边的客商会来收,价格平均在30元一斤。”龙泉镇大板村种植大户韩雪梅高兴地说。
据悉,今年已经是韩雪梅第七年种植黑木耳,凭借着对黑木耳种植技术的熟练掌握,从起初的几亩地到如今承租村里10多亩农田,从最初的几千棒到现在的十几万棒,她的黑木耳产业越做越大,菌棒数量逐年增加,成为了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
“上半年种植的稻谷收割后,农田就闲置了,正好用来放置黑木耳菌棒。‘稻耳’轮作的模式,让农田利用率更高了。”韩雪梅介绍道,黑木耳种植实行“稻耳”轮作的新型农业模式,不与粮争地、不与农争时。即每年9月收完稻谷后,就在田里布下菌棒,一直可以采摘到次年4月底,让“冬闲田”变身“冬宝田”。
“黑木耳废菌棒还田能为水稻提供充足的肥料,可减少化肥施用,实现粮食增产,而且种植水稻能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更加有利于黑木耳生长。”龙泉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科技特派员刘峰表示,通过“稻耳”轮作的模式,既提高了土地使用率,实现了“一田多用”,又促进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近年来,龙泉镇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生产向绿色生态发展转型,因地制宜开展“稻耳”轮作新模式,充分利用冬闲田发展黑木耳产业,在牢牢守住群众“粮袋子”的同时又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章磊 陈赵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