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秋高气爽,天气晴朗,在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的高山蔬菜基地,各类高山蔬菜生机勃勃、长势喜人,水灵灵的茄子、绿油油的长豆角、圆溜溜的西红柿挂满枝头。趁着好天气,70余名务工村民正加紧采收和分拣紫线茄,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
技术“高”,避雨栽培促进丰产增收。在岳西海拔600多米的毛尖山乡板舍村,高山蔬菜种植大多采用避雨栽培技术。“大概2018年,我们在省农科院的带领下,建设了避雨蔬菜大棚,避雨棚栽培相比于露天栽培,产量能大幅增加。”岳西县福友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江守兵介绍,岳西县降雨量大,山洪灾害频发,如果不是避雨栽培技术,蔬菜在暴雨侵袭下,轻则减产,重则绝收。
科技创新在促进高山蔬菜丰产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整齐划一的蔬菜大棚之间,一块写着“山区生态型蔬菜新品种及其绿色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示范基地”的公示牌格外醒目。“以前我们种的是老品种,没有产量,后来农科院带领我们研究新品种,基地产量大大提升。”江守兵激动地拍了拍手,“在省农科院的指导下,我们今年试验了70多个辣椒新品种,17个茄子新品种,还规划了一批水蜜桃、西红柿、西瓜等果蔬大棚试验田,挑选最优的品种。”据了解,目前福友种养专业合作社高山蔬菜种植面积320亩,每亩每年生产蔬菜过万斤,每年收入超300万元。
品质“高”,天然优势占领蔬菜市场。板舍村地处大别山腹地,空气质量好,土壤优质,水质洁净。“我们大部分用的都是农家肥,包括鸡粪鸭粪,纯天然无污染。”岳西县顶誉农机专业合作社股东吴新华说。江守兵补充道:“我们的山泉水是‘甜’的,长出的蔬菜都是‘甜’的,山泉水养大的蔬菜比外面的蔬菜口感好。”
板舍高山蔬菜除了自然无污染,色香味俱佳,还拥有错季错峰上市的天然优势。在夏季,低海拔地区温度过高,不适宜种菜,而板舍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生长周期长,蔬菜营养含量更高。板舍村的高山蔬菜推迟上市,质量更佳,刚好能够填补蔬菜淡季的市场空缺。
目前,板舍高山蔬菜基地主要选择适合高山种植的常规蔬菜,包括辣椒、茄子、四季豆、长豆角和其他应季蔬菜品种,由于具备独特优势,销路也不成问题。据了解,板舍高山蔬菜的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合肥、杭州、九江等地。“目前,我们的茄子、长豆角已经开始采摘,质量非常好,供不应求,合肥生鲜传奇、上海叮咚都和我们有合作。”“我们有专门的冷链车,上午采,晚上进市场,早上就进厨房,保证都是新鲜蔬菜。”江守兵高兴地说。
收入“高”,带动就业助力乡村振兴。过去,蔬菜种植受制于传统方式,不但劳动强度大,而且产量低、收益少。如今,岳西福友种养合作社依靠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立高山蔬菜种植基地,逐步走上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农业种植道路。截至目前,合作社共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共种植高山蔬菜、果木1000多亩。合作社还建设了车间、冷库,统一分拣、包装、加工、运输,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大大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当地经济效益。毛尖山乡板舍村的高山蔬菜产业在农民就业增收、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良好效益。
据了解,板舍高山蔬菜基地为当地村民提供近100个就业岗位,带动50余户人家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近8000元。江守兵介绍道:“我们车间正常有五六个人,基地上大约有80人,大多是留守妇女、老人,年龄基本上在45岁到60岁之间。”“现在夏天外面特别晒,我在车间里择菜,工作不累,离家又近,还能赚到钱。”忙着分拣紫线茄的村民边干活边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近年来,板舍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工程,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力推动蔬菜产业为助力乡村振兴做贡献。(何子瑶 储艳才 孙竹 陆奕萱 王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