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栉风沐雨,30年春华秋实,30年砥砺前行。从1993年正式建区,到如今的而立之年,合肥城南原本贫瘠的岗冲之地蝶变为现代化产城融合示范区。国家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了“开放开发,再造新合肥”的光荣使命,正在全力建设美丽的“南北双城”,走出了一条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城市发展新路径。
科学化设计给城市“绣花”
谋划和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前提。该区围绕精品道路建设、老旧小区改造、菜市场提升、摊群点整治、空闲地块管理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难度问题实施突破。2018年以来,该区出台城市管理提升专项行动制度汇编,制定了建设、管理、养护的系列制度,并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治理方法和手段。该区对道路、排水、综合管线、交通设施、城市家具、建筑立面等实行全方位的设计,反复推敲,多方论证,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在此基础上,逐年实施老旧道路、居民小区综合提升改造,高标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
精细化管理给城市“治病”
建好也要管好。为解决城市管理“一阵风、打突击、运动式,治标不治本”的问题,该区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对症下药”,建立常态长效机制。该区打破城市“多头管理”局面,区属公用事业发展公司被定位为城市“大管家”,负责市场化养护企业的日常履约监管考核,明确道路网格管理对象、管理标准和责任人,打造大数据后台,职责和资源同步导入,构建了“一位管家、两级平台、三级责任、多方联动”的道路管理机制。
在治乱治难上,近年来,该区打出组合拳:一是流摊入室。 18处摊群点已入室经营10处,打造了大学城簋街、海恒老街美食城、尚泽大都会等一批街区品牌;二是广告治乱。拆除广告347处、招牌2200余块,消除了安全银狐。对“牛皮癣”采取即发现即清理措施,遏制了小广告蔓延势头;三是垃圾分类。建成集中投放站超过340座,全面推行“撤桶并点、桶边值守、定时定点、分头投放”,统一免费收运,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置,其他垃圾焚烧发电,实现“零填埋、全利用”;四是大气管控。取缔违规餐饮油烟和露天烧烤473处。严管渣土运输,实行建筑工地“六个百分百”措施,所有渣土车纳入智慧监管平台;五是窨井消缺。更换宽边防沉降井盖1300余套,整改马路“陷阱”3700余处;六是绿化提品,建设花境135处,面积约3.7万㎡,移植杨树1.1万棵,在18条道路和4座公园绿地添绿33万平方米。
智能化运作给城市“添翼”
智慧管理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该区建成城市桥梁生命线一期系统,实现24小时在线智慧监管;建立地下管网数据库,实行联动响应治理机制;建立排口监测装置,可精准探测污水流量和溯源;引入地埋线缆故障检测仪,精准定位电缆故障点和深度;为菜市场注入“智慧心”,食品安全可溯源……
该区搭建城市管理统筹协调、监督指挥平台,形成城市综合管理指挥调度网络体系,实现城市管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强化视频监控、环境监测、交通运行、供水供气供电、防洪防涝、生命线保障等城市运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重点推进城市管理数据库建设。(蔡青松 刘达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