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女,1985年10月出生。共产党员,本科,一级教师,现任合肥市潜山路学校语文教师。16年来,从新疆和田到合肥蜀山,吴丽扎根三尺讲台,默默奉献,以情育人,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点亮了别人。新疆牧区支教七载,她用坚毅和执着应对艰难,帮助牧区孩子实现走出大山看世界的梦想;投身蜀山九年春秋,她用智慧和博爱培育桃李,塑造学生乐观向善的品格。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一名身形单薄的女士、一个孩子的妈妈,吴丽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深耕细作,笃行致远。她温柔善良不做作,孩子们在她的眼里都是一棵尚待修剪的小树,蓬勃待发。她以女性的柔韧和情怀象姐姐、象妈妈一样呵护着这些“小树苗”。回馈给她的也是孩子纯真的爱和尊敬,以及相关单位的认定:吴丽先后荣获庐州最美教师提名奖、合肥市骨干教师、蜀山区最美教师、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怀揣初心 坚守戈壁七年
2007年,大学毕业的吴丽,怀揣着为教育事业奉献的初心,踏上了距合肥万里之遥的新疆和田地区,走进昆仑山脚下的一所贫困牧区小学,成了一名援疆老师。
海拔2700米,远离县城,学校唯一一栋办公大楼是1984年修建的,破旧不堪。交通不便、饮水困难、高原反应、条件简陋加上语言障碍,击退了吴丽身边一波又一波的年轻同事,但吴丽却在这里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七载。她用知识和爱心浇灌着戈壁滩上一个个求知若渴的心灵,也迎来了繁花盛开。
2019年吴丽生日,收到了一份来自新疆的特殊礼物:“吴丽老师,生日快乐!我完成了我们之间的约定,我考上大学了!黑龙江大学,一本院校!”得知此讯,吴丽立马抓起电话,激动地回应着:“祝贺你,比萨妮汗!你终于可以走出大山,飞向更高更远的蓝天了。”比萨妮汗是吴丽在新疆教的第一批孩子中的一个,由于家庭生活困难,10岁才入学,学习基础薄弱、性格较内向自卑。吴丽把这个小自己十来岁的女孩当作了亲妹妹,课下与她同吃同住,为她辅导功课,并用亲身的求学经历和内地的风土人情来激励她刻苦学习,走出牧区。在吴丽的影响下,比萨妮汗性格变得阳光乐观,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
援疆的七年里,像比萨妮汗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当地的学生们用新疆维语亲切地称吴丽是“yakxi halim”,汉语里是“好老师”的意思。
“让牧区的娃娃多学知识,走出牧区,成为有用之才,让他们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能拥有同一片蓝天,是我扎根牧区‘双语’教育的唯一信念,也是我在少数民族地区任教的精神支柱。”吴丽说。
新疆兵团车俊政委曾亲自走进她的课堂,赞扬她是最懂奉献的安徽人。吴丽的事迹先后被兵团卫视、兵团日报、天山网等媒体作为民族团结的典型来报道。
两难境地 踏上初心之路
正当吴丽铆足劲头为梦想奋斗之际,远在安徽家乡的父亲却传来噩耗,肺癌晚期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听到“癌症晚期”几个字,吴丽脑袋一嗡,眼泪瞬间崩了出来。
吴丽立即收拾行李,和班里的学生告别。学生小艾尼瓦尔看着吴丽渐行渐远的背影,突然声嘶力竭地大哭起来,嘴里喊着吴丽的名字。这一幕深深刺痛了吴丽,但回到老家后,看到刚刚经历二次手术抢救的父亲瘦骨嶙峋地躺在病床上,更让吴丽心如刀绞。一边是自己的至亲,一边是牵挂的学生,是留下尽孝还是返回岗位,吴丽一夜未眠。
细心的父亲看出了她的两难,用颤抖的声音劝慰道:“孩子,快回去吧!山里的学生不能没有老师。我如果有事,会联系你的。”带着父亲临终前的叮嘱,吴丽返回了新疆,自此开启了两地奔波的生活。
2014年,在送走最后一届昆仑山下的毕业生后,吴丽为完成父亲遗愿,照顾年迈的母亲,从新疆回到安徽,考入合肥市潜山路学校,延续她的教师梦。
生活不易 坚持照亮他人
吴丽的丈夫王亮刚毕业便响应团中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号召,参加西部计划,服务于第十四师牧场。在平均海拔2300米以上的昆仑山戍边,一待就是十年。他们的女儿基本是吴丽一人在照顾,她将女儿带在身边,在支教的牧区长大。白天教学期间,拜托给当地维吾尔族牧民夫妻帮着照顾,晚上再接回来。经常忙碌至深夜,等女儿熟睡后,继续准备第二天的教学内容。就这样直到女儿四岁,她七年的援疆支教结束,带着女儿回到了合肥继续她的教师生涯。
在潜山路学校,她语文教师、班主任一肩挑。吴丽始终用一颗妈妈般的心呵护学生,让学生遍受爱与温暖。“吴老师是我生命中的贵人,要是没有吴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和明天。”当年的小艾尼瓦尔从新疆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成为了万科物业的机电工,告别了祖祖辈辈放牧的生活,他要感激的人也是吴丽。除了小艾尼瓦尔、比萨妮汗,还有好多当年新疆的孩子对吴丽老师念念不忘。只要你有付出必然会有回响,这也许就是一个老师的幸福吧。
从荒芜的大漠戈壁到繁华的省会都市,小小的三尺讲台承载着吴丽对教育事业的爱与梦,以及责任和担当。从师16年来,吴丽老师倾心教书育人,用真情浇灌着一棵棵幼苗茁壮成长。“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吴丽老师用爱点亮了无数孩子的生命之光。(王丽 孙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