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怀,男,1957年生,中共党员,阜阳市颍东区杨楼孜镇王屯民族居红管家理事会理事长。1998年卸任村主任后,张万怀外出到宁波打工,刚到宁波的时候,由于人生地不熟,张万怀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先干起了环卫工,张万怀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多次被评为优秀环卫工作者。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张万怀还经常和其他同在宁波务工的老乡一起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的人,他经常说:“作为党员要做好榜样。”有一次,当地有户居民整修房屋,找到了装修工老曹,口头约定了酬劳,但是结算工资时双方缺起了冲突。当地退休区政法委书记想到了张万怀,主动联系寻求帮助,老张当即联系了几位党员前往调解,在详细了解事情的经过之后,对老曹和其他装修工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使这件事得到了妥善的解决。类似这样的事情张万怀干了不少,别人有事请他帮忙,他并不觉得麻烦,反而为能帮助到别人感到高兴,“热心老张”的称号也在周围逐渐传开。
2017年,因父母年迈需要照顾,张万怀从宁波返回家乡。父亲因在抗美援朝战场受伤,晚年多病缠身,母亲也因年岁日增而患上老年痴呆症,张万怀和妻子担负起为老人喂水、喂饭、穿衣、洗脸、擦身等繁琐的护理工作,尽心尽力将老人照料的舒服、干净。为缓解老人的病痛,张万怀主动学起了按摩技术,每天抽空给父亲捏捏按按,天气晴好的时候,就推父亲去外面晒晒太阳,尽心尽责,没有一丝抱怨,他时常说:“老人如小孩,父母从未因我们小弱说过麻烦,现在照顾他们又岂能说麻烦。”
除了自己的父母,对同村的朱守山等4位高龄空巢老人,张万怀也同样嘘寒问暖,经常去探望,遇到家里改善伙食的时候,也会叫上他们一起就餐,有时候去探望时看到生活用品用完了,张万怀也总是默默地自己购买给添置上。张万怀还经常到朱沟小学给学生讲授安全方面的知识,幽默生动的语言加上和蔼可亲的面容,使得同学们都很喜欢他,遇到家庭贫困的学生缺少学习、生活用品,张万怀总是会尽己所能地提供帮助,并经常鼓励他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本村有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小伙子小东,父亲86岁无力照顾他,母亲远走不知去向,张万怀知道后主动邀请他到家吃饭,现在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张万怀家吃,小东称呼张万怀为大爷,称其妻子为大妈,他们一个住在沟西,一个住在王屯七队,没有血缘,却收获至纯“亲情”。
2022年,响应政府号召,也为了能够帮助村民做些事情,张万怀主动申请加入王屯民族居红管家理事会并被推举为理事长,在职期间为群众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0余起,更是成功调解了当地两位居民长达20年的土地纠纷问题:张某与郭某是同母异父的兄弟,张某多年不在家,土地由郭某代为种植多年,张某年纪大了回到家乡,想要回自己的土地,郭某则以土地没有张某的份为由拒绝归还,张某便向居委会反映,寻求解决办法。收到张某反映的事项之后,居委会书记联系张万怀及相关成员开了座谈会,介绍了该矛盾纠纷历史渊源及前期调解的情况,并安排张万怀带领相关成员组成调解小组。
张万怀第一时间联系双方当事人到“红管家”办公室进行座谈,详细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明确张某反映问题的矛盾点,及时固定诉求。随后张万怀又冒着高温,走访周边群众和查阅资料,确定了1994年土地二轮承包时张某确实分有土地,郭某现有地亩与当时人口不对应,对此郭某解释称当时分地时自己女儿也有地,自己没有占张某的地,这使调解一时陷入僵局。
为了进一步了解实情,张万怀远赴宁波找到了当时分地时的生产队长,详细询问当时分地的标准以及双方的面积大小,并出具证明,结合旧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最终确定了张某所述属实。事实清楚之后,张万怀及工作人员多次约见郭某,并亲自上门调解,摆事实、讲道理。在先后多次沟通之后,郭某最终同意从自己的地块划分出0.65亩给张某,双方在调解书上签字确认,握手言和,并在张万怀的见证下,双方当事人现场埋下了地界,长达20年的纠纷在张万怀的努力下最终取得圆满结果。
除了调解群众矛盾纠纷,张万怀在秸秆禁烧、疫情防控、政策宣传等村委事务中也尽心尽责,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夸赞。“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张万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担当作为,先后被评为颍东区杨楼孜镇优秀共产党员、杨楼孜好人,2022年被评选为颍东区“助人为乐好人”。(杨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