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定远县二龙回族乡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千万工程”的重要批示精神,连续两年组织学习考察代表团前往浙江安吉、桐庐、德清等地,采他山之石,坚定乡村发展的信心。考察归来后,该乡在人居环境整治、文旅项目建设等方面深耕细作,坚持做到“说一件事、做一件事、成一件事”。
提升人居环境 展现宜居风貌
该乡先后启动建设谭巷和后汤2个人居环境示范点,惠及7个村民组,240户,900余人,彻底改变了谭巷六个村民组“雨天没有路、晴天找不到路”的村貌,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指数直线上升。2023年,该乡对永久居民点实施环境提升工程,启动小欧小严、南北李人居环境示范点和虞姬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
乡村两级干部对所有村民组实行网格化包保,对包保整治情况进行月积分考核,按月兑现奖惩,2022年发放奖励资金近20万元。2022年,该乡拆除无功能房217处,残垣断壁175处,废弃圈舍235处;清理私搭鸡棚338处,乱堆乱放887处,小广告877处,做到“发现一处、清理一处、达标一处”。
二龙乡依托村民理事会协调处理人居环境矛盾,督促居民严格遵守“门前三包”制度,担负环境维护责任。定期开展环境卫生评比,制定“红黑榜”,对于环境整治较好的居民给予一定奖励,营造“干部带头干,群众齐参与”的良好氛围,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维护人居环境整治成果。
狠抓经济发展 赋能产业振兴
该乡坚定不移做好民族食品产业园食品企业的招引和农业全产业链主体的培育工作,帮办扶持已入驻产业园的安徽中合园食品有限公司,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产2万吨豆制品,年产值1.2亿元,年均实现利润约1000万元,可带动100人就业,年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
同时,二龙乡利用现有的高栏养羊基地先进养殖技术,鼓励带动周边群众按照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品牌进行山羊养殖。引导群众养殖麻鸭,按照传统“打卤”工艺,腌制板鸭,把“羊”“鸭”做大做强,做出影响力。
该乡还培育已经实施的“薄壳山核桃”庭院经济,发挥人居环境示范点的“后效应”,引导强村富民公司在示范点周边承包、平整50亩耕地,参考永安稻香小镇“稻田画”设计理念,开展“耕地认领赋能经济发展”试点,引导单位团建式、家庭体验式认领稻田,创造收益。布置相关“道路木栈桥”和打卡地标,进行产业融合发展。
创新文旅项目 三产融合发展
该乡深刻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结合乡情,推动“两山论”在二龙的实践,在“输血”打造和美乡村的同时,开发乡村的“造血”功能。在已建好的后汤人居环境示范点,发展乡村休闲文旅产业。目前,该乡已完成1家名为“后汤·回溯”的主题特色民宿餐饮店的规划设计,下一步充分论证可行性后,将进行建设运营,力争把这家民宿餐饮店建成全县“品民族美食、游宜居乡村”的精品店。
该乡用好“定有良才”区域公共品牌,与安徽农科院对接,形成“牛肉片”“卤鹅腿”“卤鹅头”“干烘”“小咸鸭”等特色子品牌LOGO,并将其作为二龙的公共区域商标,提升民族食品知名度。
此外,该乡启动“蓝府城遗址”定远县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打造地方打卡地,争取项目资金,启动虞姬墓楚汉古战场遗址公园建设前期工程。目前,虞姬墓周边已征收50亩土地用于保护文物和绿化提升。
健全机制体制 创新乡村治理
二龙乡结合三苏村因土地增减挂拆迁,多数群众在集镇周边买房、建房的经验,参照浙江潴口溪村“开放式”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理念,迁址建设了三苏村党群服务中心,今年8月底将建成使用。下半年,将启动红卫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夯实党的阵地。
该乡切实把“村务听证”机制作为乡村重大项目建设论证、民生实事决策、特困群体审核、涉农资金发放把关、邻里矛盾协调处理等涉及乡村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一把尺子”,确保各项决策公平公正公开。
该乡随时收集群众建议、意见,充分掌握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督导各村细致排查矛盾纠纷,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明确化解责任人和化解时限,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结果。严格落实“1+5+N”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对信访事项从不同角度分析、研判,全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唐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