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巢湖经开区半汤温泉养生度假区冬瓜村,在这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小村落里,有这样一批“回归乡野”的人。
隐匿乡野的小院
文化小院,一座被低矮的石墙半围着的小院,面积虽小,但五脏俱全。背靠竹林、坐拥鱼池,有花、有水,绿意环绕。院门边的两棵枇杷树亭亭如盖,无人修剪枝丫,无人施肥浇水,它汲取着天地间的养分,野蛮生长。春来紫藤盛开,花期虽短,却美得醉人;夏日马蹄莲绽放,金鱼在花下嬉戏;秋季满目金黄,冬季白雪皑皑。这是一个被大自然眷顾着的小院。
榆木先生漫画工作室、苗超群书法工作室、国学馆、现象艺术馆、竹林茶舍……书法展览、艺术座谈,文化小院一直致力于成为乡村里的一片艺术净土。遗世独立,但不避世俗。既有人间烟火气,又固执地保持最后的天真。
用漫画记录乡土
榆木先生:民俗漫画家
榆木老师的头衔有很多,但今天,我们想简单地称呼他:文化小院院长、榆木先生漫画工作室的主人。
他总说:不要称呼他为漫画“家”,这个头衔光芒太盛,他只是一个生活的观察者、记录者。
“走民俗乡土这条路并不容易。但我喜欢乡土文化,了解得越多越能发现其中的趣味。”“小时候想逃离家乡、逃离农村,但长大之后,家乡却一直牵引着我。”
如今,一些乡土文化正在慢慢消逝。漫画乡土,从不是流行。但榆木先生说:“我偏向于记录别人不愿记录的事。用漫画讲文化,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一直坚持用画笔描绘乡土,用漫画记录乡土,让人们记住乡土。
“我来自乡土,也正在回归乡土。”
上午8点整,文化小院内,一间被茂密竹林半掩着的茶舍准时开始营业。
推开一扇不起眼、甚至有些破旧的竹门,石板步道一路向前延伸。茶舍正门的左手边是一幅绿底的“竹林茶舍”招牌,右手边整齐排放着几十盆多肉,鲜活可爱。走进茶舍,首先被两面落地的玻璃后墙所吸引,墙外绿竹肆意生长,光穿过竹叶的缝隙,留下斑驳的碎影。竹枝向上攀爬,透过两扇高高的圆形玻璃窗,隐约窥见绿意。
茶离不开乡土
二如:竹林茶舍茶艺师
茶舍内,茶艺师二如已经坐在茶桌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滚烫的热水在壶中咕噜咕噜地翻滚,水汽氤氲,缭绕上升,茶香四溢,轻嘬上一口,“疏香皓齿有余味”。温杯、投茶、醒茶、冲泡、出汤、分茶、品茶,这些重复了上万次的泡茶工序,早已烂熟于她的心中。品茶需静心,而对于在茶桌前一坐就是一整天的茶艺师来说,更要静下心来。
二如告诉我们:要想泡好茶、品好茶,最重要的就是去浮、戒躁。静下心来,细细品茶,每种茶都有它独特的滋味。有茶喝,是一种幸福。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春来喝茶、夏来喝茶、秋来喝茶、冬来喝茶,万物生息、四季变换,皆在一杯茶中。
二如家住在市内,距离茶舍大约有10公里,每天骑电动车上下班,花费约50分钟。风吹日晒着,她却笑着说:“茶离不开乡村。”
我只是一个厨子
半城:一个半路出家的厨师,不会烧菜的IT男不是个好厨子。
他总是这样介绍自己:“我只是一个厨子。除了做饭,我什么也不会。”可实际上,半城学IT出身,厨子才是半路出家。
在乡下,半城最常干的事就是和鸟抢食。桃熟争桃,杏熟争杏,梅子熟了就泡酒。此时盛夏,梅子正香。半城早已按捺不住,忙活了起来,从日升到日落,总能看见他泡酒的身影。
除了做饭,半城平时最大的乐趣就是喝茶。是他将茶舍开到乡村,让这个空置的屋子,一步步有了自己的招牌。连茶舍里的茶叶、茶桌,也都是他从城里一趟趟拉回村的。
有人问他,在一个偏远的村子里开茶舍,你图什么?
也许生意惨淡,也许入不敷出。
他说:“图什么?没想过这个问题。”
在村里待久了,心也会随之沉静下来。慢悠悠的乡村生活逐渐抚平了快节奏时代下躁动不平的心。
榆木先生、二如、半城,还有许许多多和他们一样回归乡野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在这个桃源仙境般的村子,在文化小院,他们抛开外界的一切纷纷扰扰,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只过自己想过的日子,尽情感受生活最本质的样子。文化小院不仅仅是一个院子,更是一个承载着诗和远方的梦。(靳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