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着银色的月光,左手持手电筒,右手拿着民情记录本,近日,灵璧县杨疃镇党委书记孙建来到该镇杨集村齐路王庄王秀山家。
“您对村里的环境满意吗?家里还有什么困难……”孙建一进门就和王秀山聊了起来,还不停地在笔记本中写着。
“这些工作我都支持,也很满意。可是,今年两个闺女都出去工作了,只剩下上中学的小儿子,每周末都要回来,除了照顾他,还要管理十几亩承包地,你看我们两口子才50多岁,说年轻不算年轻,说老吧肩上还有负担,没什么技术,能不能帮我找份离家近,又能照顾孩子的工作?”王秀山以期待的目光望着孙建。
“村里正在招聘保洁员,你明天到村委会报个名,看看是否符合条件。近来,赵飞甲鱼养殖场正在扩大养殖规模,也需要工人,张芹(王秀山的妻子),你可以做个饲养员呀?”孙建建议道。
不知不觉,已经9点半了,孙建又走访了3户。“只有入户走访调查,干部才能掌握最真实的情况,把群众当亲人,尽力为他们办事,他们才会把我们当知心的朋友。”孙建深有体会地说。笔者翻看着他的民情日记,走访和回访的时间,群众的姓名,提出的难题,解决的方案,处理的结果等信息,每页都记得满满的。
干部晚上走访是该镇开辟“乡村夜话”的一个蹊径。省时间,效果好,不少地方也在推广这一宝贵的经验。去年以来,县里组织全县各级干部职工开展“走基层,防风险,促发展,惠民生”的工作,群众白天要出去工作,只有晚上才回家,各级工作人员利用晚间入户走访座谈,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沟通,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有效拓宽了收集民意和为民办实事的渠道,更好地搭建起为民服务的平台。
入户走访中,干部现场“接单”,能解决的当面解决,不能解决的做好政策解读工作,并把问题分类归总,属于哪一级哪个部门解决的问题就移交过去,并由纪检、监察机关督导跟踪落实。
各级干部,轻装简从,离开案头,走进群众家中和田间地头,这种“微服私访”式的基层走访,让群众有地方说心里话,件件难事有落实,大大地提高了干部的办事效率,提升了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杜绝了信访。
据了解,目前该县的第二轮“走防促惠”工作已全面结束,相关问题处理工作正在进行中。这种在工作日8小时以外的“结亲式”走访,已成为全县广大干部工作的常态。(王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