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徽省泾县琴溪镇新元村的陶窑自然村,作坊里“吧嗒吧嗒”的拍打声,似乎都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而绵长的故事。
泾县龙窑制陶产于安徽省泾县琴溪镇陶窑和施窑,当地村民以高岭土为原料,采用古老的制陶技艺烧制器皿用具,成型工艺从泥条盘筑,泥片贴筑法到拉坯,涵盖了人类制陶工艺的主要成型方式。而且这里的陶器使用天然的草木灰作为釉水,放在龙窑里进行柴烧,草木灰釉在高温下产生各种纹理(俗称“窑变”),每件产品釉色千变万化,每件陶器都独一无二。陶窑作为唐五代“宣州窑古遗址”所在地,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现有古龙窑遗址十多个。安徽省人民政府于1986年7月将“琴溪古窑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龙窑制陶技艺被列入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龙窑制陶技艺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窑制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马中秋老人说:他们现在依然坚持制陶,纯天然手工制陶,兴建“老马陶吧”,目的就是为了追根溯源,让龙窑制陶技艺传承下去,弘扬传统文化。在马师傅手里至今还保留传承千年的古制陶技艺,从采泥、揉泥、制坯、定型、雕花、晾晒、上釉、装窑、烧窑、刮底……从泥条盘筑、泥片贴筑、快轮拉坯到烧成出窑,一件陶器的诞生,需要60多道工序和1个多月时间,每个环节都来不得半点差错,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但是这些全靠烧陶工人的经验积累,没十几二十年的经验积累,是做不到的。老工匠们凭借着一个轮盘、一盆水、一把尺、几把雕刻刀等简单的工具,在一代又一代口口相传中传技艺,在一年又一年的执着坚守。
进入新时代,陶器又回到年轻人的视野中,但年轻人所喜欢的并不是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工业产品,更喜欢的带有更多的是个性和艺术气息。
陶窑村制陶紧跟新时代脚步,不仅制作传统的陶具器皿,还增加了各种现代化茶具、观赏性花瓶陶瓷,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前来观赏,并且亲自动手制作喜欢的陶艺产品。同时还和全国多所高校合作,开发了体验式的文化旅游项目,把陶吧作为小朋友的实践基地,成为大学生的研学基地。建立了非遗传习基地、陶瓷博物馆,编制了非遗研学路线,游客逐年增多。非遗+旅游让越来越多的游客感受到了陶窑非遗文化的魅力。
2023年3月,该镇新元村成功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近年来,该镇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为了能把古窑制陶技艺永久传承下去,全面启动了古窑遗址保护工程,包括大缸博物馆、古窑遗址保护、研学接待大厅、艺术品展销中心、龙窑民宿等建设。古窑遗址保护区将实现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发掘利用琴溪古窑历史文化资源,并采用科学保护的方法,让“非遗”重新“活”起来,让古窑的基因更生动地展现在世人的眼前,助推乡村振兴。(陈小宝 徐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