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市明光街道橡树陈,江淮分水岭脚下的一个小山村,一口具有200多年的老井述说着这个村庄的古往今来。
生活在上世纪橡树陈的人们秉承着先辈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山村的面貌随之发生了变化。80多岁的任再霞老人告诉笔者:“村里有70余户村民,多年前,年轻力壮的都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和上学的孩子,落后的小山村没有一点生机。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
日前,笔者来到该村庄,听到的是轰鸣的机器声响彻天际,几台挖掘机、推土机在不停地整理着村庄房前屋后长满杂草、堆放在地面上凌乱不堪的废弃物,还有几辆运输车辆来回穿梭运送土石,把坑坑洼洼的地方填平;绿化师傅栽上一棵棵象征着村庄名字的橡树。负责村庄改造项目的明光市明光街道卞庄村负责人费玉成一方面指挥着机械车辆的施工,对待村民的诉求,他还不断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修正着施工方案。
望着在炎炎烈日下勤奋工作的村干部、看着自己的村庄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任再霞喃喃说道:“多么好的干部啊!为了让我们有个好的生活环境,为我们修路,清理着破破烂烂的东西,在房前屋后、路两旁栽树绿化。”目前,村庄1000多米长的混凝土道路已建成,连接着每家每户;1000米长的污水管道已铺设完成85%;村庄空闲地的改造任务正在进行中。下一步,建村民文化休闲广场、植树造林、安装太阳能路灯、建污水处理池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将有序推进。
“我们完全尊重村民们的意愿和希望,并结合村庄的古风古貌进行完善、改造、提升,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大一统’。建成后的橡树陈村民组,实现道路户户通,方便村民的生产生活;过去,村民有种茶树的习惯,我们就因势利导,利用村庄隙地种植油茶,不仅绿化了村庄,还发展了‘庭院经济’。接地气的改造、提升方案,得到全体村民的拥护和大力支持。”费玉成说。
产业的提质增效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柱。在该村民组,以张文祥为领头羊的“卞庄山芋”种植面积已超过1000亩,小小的山芋果畅销长三角都市圈,销售收入达1000万元;30个甜叶菊育苗大棚错落有致分布在山岗上,阳光下,银光闪烁,苗床上郁郁葱葱,每年育苗在2000万株、产值130万元;新兴的蔬菜种植已超过30亩,高效的蔬菜不断地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我家种了10亩地蔬菜,黄瓜加豆角,或者,黄瓜加甜玉米轮茬种植,每年收入在13万元左右”,新菜农孙传礼掩不住喜悦接着说道,路通了,他家的蔬菜在地头就能装车,节省了很多劳力;污水得到治理,生产的蔬菜品质也好了,客户更加青睐”卞庄蔬果”了。
等到村庄改造完成后,当人们再次步入橡树陈,眼前将展现的是一个瓜果飘香、景色宜人、生机勃勃的新农村。(朱士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