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文明创建
临泉县:村头“小舞台”演绎乡村“大文章”
来源:赵怀勇 2023-05-12 16:15:30 责编:许雅婷 喻寒松 夏朝阳

img1

产业发展怎么搞、环境整治怎么干、乡风文明如何树、文化生活如何才能更让群众喜欢?这些老百姓日思夜想的事儿,如今在临泉县有了解决的好办法。去年以来,临泉县大力推行村头群众会,凡是涉及村里的大事小情,都要在村头群众会上集体商议,群众的意愿得到实现,村里工作开展得扎实,乡村治理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村头“小舞台”演绎出乡村“大文章”。

发展乡村产业,大伙一起干!

滑集镇南杨小庄村是远近闻名的产业发展先进村。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乡亲们除了种植小麦、玉米这些粮食作物,蔬菜大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成为乡亲们增加收入的主渠道。

陈秀英今年63岁,包括她自己家里有四位残疾人,虽然摆脱了贫困,但要过上好日子还要从发展产业上找路子。2021年初,她把发展蔬菜大棚想法说给村支部书记马具广听,想得到村里的支持。

img2

发展蔬菜大棚既需要资金,也需要技术,更需要有畅通的市场。马具广觉得发展产业是群众致富的普遍诉求,应该多听听群众的意见。

于是,马具广在村头召开了群众会,听听老少爷们儿的真实想法,让大家说说发展产业的路子应该怎么走。

“书记,隔壁村种植了大棚蔬菜,一亩地能抵几亩地收入,咱们能不能也搞搞呀!”

“书记,搞这个得需要本钱,咱也没有技术,怕是种不好呀!”

“书记,菜种出来,卖不出去咋办呐?”

……

听了群众的呼声,马具广心里有了底。经过村“两委”集体决定,村里拿出一部分资金先建大棚,以租赁的方式交给村民使用,赚了钱再还给村里。

2021年,陈秀英从村里租到两个大棚,主要种植辣椒。没有技术,村里聘请种植大户负责手把手教;没有销售渠道,村里主动与邻县阜南会龙市场联系,一年下来,陈秀英脸上乐开了花。

img3

“没想到,扣除种子、化肥、人工和租金,这两个棚净赚了两万多。”说起当初发展产业的想法,陈秀英说多亏当初向书记说了这个事儿,不然哪有这么多的收益。

2022年秋,陈秀英租赁了8个棚。今年一开春,她在大棚里种上了辣椒、香芹和毛豆,这一季算下来,收入10万是没跑了。

像陈秀英这样走发展产业的路子的脱贫户还有不少。像南杨小庄这样通过村头群众会、集思广益、壮大产业、增加群众收入的例子,滑集镇比比皆是。

滑集镇韩静说:“今年以来,滑集镇累计召开村头群众会158场,收集问题意见两百多条。围绕乡亲们提出的产业发展的诉求,镇党委政府积极对接项目,招引技术资金,保障企业落地,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推进村级产业兴旺发展。

树立文明乡风,大家说了算!

日子好过了,吃穿不发愁,但还有一些闹心事得想办法解决:乱丢垃圾得有人管,孤寡老人得有人问,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得有人说……这不,吕寨镇陈小寨村通过村头群众会,着力在转变群众思想观念、树立文明乡风上下功夫,大家一起议一议、说一说,达成共识,让文明新风遍吹乡村。

受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影响,村里有不少老年人生活少人照顾,家庭环境无人收拾。2022年起,村“两委”决定召开村头群众会,听听乡亲们有什么想法。

于是,在村文化广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群众会召开了。

村支部书记陈平开门见山:“老少爷们都看到了,咱们村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好日子,但还有些老人无人照料,大家都出出主意,看怎么办?”

一席话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

“我隔壁邻居王大娘都76了,孩子们都外出务工,家里院里没人打扫,确实是个事儿。”

“村西头的李大爷一辈子无儿无女,他又不愿意住养老院,都是乡里乡亲的,应该经常上门看看。”

“张大叔爷俩怪可怜的,身体都有残疾,洗个衣服都困难,没人照顾确实让人心疼。”

      ……

大伙儿七嘴八舌地议论,引起了陈平的重视。“大家都是本村人,谁家有事儿都需要帮一把。都是些家长里短的,也不是啥难事儿,打扫庭院、洗洗涮涮,妇女们可是半拉天呐!”

“要不,咱们姐几个动动手,帮一把。”有人提议。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在村“两委”的组织下,村里成立了“村嫂服务队”,20多名“村嫂”志愿到特殊情况的群众家里打扫卫生、收拾屋子、洗洗衣服被单,她们走到哪里,身上鲜艳的志愿服赢来赞许的目光。

不仅如此,村“两委”还把村头群众会常态化,诸如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高额彩礼之类,都要放在群众会上说道说道,让群众自己评说该不该管管。

尚未出嫁的王新艳姑娘说:“参加过村头群众后,我感触很深。我觉得作为新时代女性,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不求彩礼求人品,不求财富求能力,树立正确婚恋观,用自己的奋斗来创造幸福生活。

据了解,今年以来,陈小寨村共召开群众会22场,梳理了问题48项,评比了清洁文明户和无毒家庭、好媳妇好婆婆8批64户,有效解决了群众的一些急难愁盼问题。

丰富文化生活,人人是主角!

得益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持续推进,鲖城镇八里槐村如今是“旧貌”换了“新颜”。走进村里,处处可见花红柳绿、亭台相间,让人不敢相信这竟然是不折不扣的农村。

与其他村不同的是,八里槐村群众基础较好、文化人才辈出。自从文化广场建之后,老少爷们经常自发组织起来,跳跳舞、唱唱戏,编个快板、演个小品,日子过得异常多彩。这不,听说县里要搞“四季村晚”,乡亲们找到村干部,要求上个节目,最好是能把现场放在村里来。

搁村里办县里的活动,这可不是个小事儿。通过与镇文化馆沟通,八里槐村“两委”终于把这个大活儿争了下来,但如何办好“村晚”,还要大家一起说说。

就在村里廉心廊下,村支部书记召开群众会,听听大家对承接“村晚”的想法。

“承接全县的活动,咱们村这可是头一回,可不能给村里丢人呐。”

“我们姐妹几个排了节目,能不能说说演一下呀!”

“我们这个舞蹈还有点不熟练,能不能让镇文化馆的老师来指导一下?”

……

看到群众热情高涨,村干部也是信心十足。这份信心来自于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强烈需求,也来自于当地文化底蕴的丰厚。

为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鲖城镇综合文化站充分发挥村级文艺队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方面的职能和作用,以“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党的声音、传播文化正能量,激发广大群众对国家、集体的热爱,在全镇营造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浓厚文化氛围。

村头小板凳,议得大事情。村干部采纳了群众的建议,专门把镇综合文化站负责人赵子凯请到现场,逐个指导节目。从服装到道具,从编排到音乐,从化妆到演出次序,赵子凯不厌其烦地指导,目的就一个:让群众全过程参与,让群众全方位体验,让文化的魅力浸润着每一个群众的心。

“四季村晚”再过几天就要启动了,但群众性文化活动时刻都在上演。群众活动群众演,演出节目为群众。正是这份“人人都是演员”的执着,让八里槐村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八里槐村村民潘桂荣说:“过去的日子是数着过,现在的日子是唱着过。群众的心里话,村里干部听得进、办得好,这比啥都强。

据统计,去年以来,临泉县累计召开村头群众会3.36万场次,今年以来,召开村头群众会6160场次,并把村头群众会纳入环境整治工作考核重要内容。

如今,在临泉广大农村,村头“小舞台”正接续演绎出乡村文明和谐的“大文章”。(赵怀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