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要闻
“延链增值”助徽茶“冲千亿”
来源:张玉芳 2023-05-10 16:07:11 责编:胡明兵 张文洲 实习编辑 刘静雯

 

5月5日至8日,2023第十六届安徽国际茶产业博览会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届茶博会取得丰硕成果,共签约茶产业项目37个,总金额21.34亿元。记者在展会采访发现,安徽茶企聚焦延链增值,做好增收文章,努力实现“到‘十四五’末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0亿元”目标,助力安徽实现茶产业振兴。

开发夏秋茶——延长茶叶采摘期

桐城小花是桐城的特色绿茶,是桐城市唐湾镇大塘村的支柱产业。今年,在传统绿茶的基础上,该村还带来了村里研发的新品——大塘红茶。“去年试生产了200多斤,今年已经生产了500多斤,销路很不错。”大塘村党总支书记华国临说,春茶生产周期很短,绿茶一般只能采摘到4月底,但加工红茶一直可采摘到5月中下旬,实现了变废为宝,延长了产业链,促进了茶农增收。今年,该村预计能生产红茶1000斤左右。

茶产业是安徽传统优势产业,也是该省助农增收致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大塘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齐汪林介绍,村里山多地少,只有想方设法做好茶产业文章。“农户自有茶园面积2200亩,村集体茶园面积100亩。2021年我们利用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97万元建设了一座标准化茶厂,建了两套生产线,一套生产绿茶,一套生产红茶。”去年,该村村集体收入达到50多万元,茶叶收入占了一半以上。

与春茶相比,夏秋茶香味有所减弱。为此,霍山、金寨等大别山地区在夏秋茶加工上走健康路线,积极研发黄大茶。“黄大茶2016年以前还少有问津,这几年很多客户慕名来找我们购买。”来自金寨县油坊店乡的一家茶企负责人巩春照介绍,现在他每年生产黄大茶1000吨左右。“原来我们黄大茶都是低端产品,售价很低。这两年我们也在逐渐提高黄大茶品质,做中高端产品。”巩春照说,他们今年着重展销的一款黄大茶,售价也达到了近300元一斤。

研发衍生品——提高茶叶附加值

在岳西翠兰主题展馆,不少市民对企业参展的一款茶酒充满了好奇,纷纷驻足品尝。“这是我们去年新研发出来的一款茶酒,可以看看配料表,除了高粱、大麦、豌豆、大米以外,还有一项独特的配料就是茶叶。”岳见酒业负责人刘鑫介绍,他们主要在亳州从事白酒生产,去年,公司的研发人员通过技术攻关,研发出了茶酒。“与普通白酒相比,茶酒能够减轻头痛感,更快醒酒。”

“我们在全国跑了很多茶产区,最后选定了岳西翠兰作为茶酒底料。”刘鑫说,岳西翠兰长在高山云雾之中,无公害无污染,而且奇特的兰香与酒香交融,独具异香。刘鑫说,茶酒一斤售价300-500元不等,提高了茶叶附加值。目前,该公司已经规划在岳西县建立一个生产基地,直接从当地采购原料,带动茶叶销售。

安徽出台的《关于推动茶产业振兴的意见》中提出要延链增值,推动茶产业融合发展。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该省坚持市场导向,适度合理扩大黄化、白化茶等特异茶生产规模。充分利用夏秋茶资源,挖掘以黄大茶为代表的夏秋茶健康功能,开发代用茶、调味茶、精品小包装茶等时尚新式茶饮。2022年,安徽省茶园亩均效益达到6800元,茶产业已成为带动山区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

推广茶文化——提升徽茶美誉度

近年来,随着茶产业发展,背后的茶道文化也日益兴盛。

在茶博会现场,一些展馆不约而同推出了传统乐器古筝演奏、宋代点茶、传统篆香等茶文化表演。身穿汉服、画着古妆的小姐姐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一套点茶技艺演示完毕,赢得满堂喝彩。“第一次现场看点茶,没想到茶文化这么有趣。”围观群众说。

本届茶博会上,茶展览、茶活动与茶文化齐头并进。为进一步宣传“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强化对外交流合作,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开幕式后,还举办了“一带一路”茶文化非遗传承交流会,以“茶和天下共享非遗”为主题,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茶文化,推动徽茶文化活态传承,提升徽茶美誉度和国际影响力。

据统计,2022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320万亩,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达到734.68亿元。力争到“十四五”末,完成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0亿元,实现安徽茶产业振兴。(安徽党媒云乡镇融记者 张玉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