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砖雕 程璐/图
4月26日上午,持续了3天的阴雨之后,西递的天空总算放晴了。在黄山黟县宏韵徽派仿古建筑材料有限公司,青年非遗传承人徐晓鸣早早来到雕刻工作间,和师兄谈论今天的打胚纹样,对砖石开相细节提出建议,一天的工作就在耕凿砖石的声音中开始了。
风扇吹散雕刻的石灰,雕刻师傅起身用鬃刷轻扫砖石,平、浮、透、圆,耕、凿、剃。蕴含着中国传统美好意愿的祝福,被匠人细心地勾勒刻画在未经染色的石砖上。
跟随父辈,延续三雕文化
“匠人在世代相传中坚守,匠心在业精于勤中锻造”。
90后非遗传承人徐晓鸣自小在父辈的影响下接触砖和青瓦,大学毕业后拜师学艺,进入黄山市黟县青年商会。
“不能把老一辈的东西丢掉啊。”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他也言出必行,致力于三雕文化多年。年纪尚轻的他一边学习三雕手艺,一边摸索着怎样以新的视角将老传统呈现出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时代在变化,我们的工艺也要跟进。”徐晓鸣说。虽然在传承手艺的路上,他遇到过旁人的不理解,也有过身心上的压力,但他仍然坚持至今。
2019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生产徽派建筑材料,将窑洞里烧制出来的青砖和瓦交由团队进行雕刻,形成了一条古建筑产业链。他住在自己的工厂附近,亲力亲为,多年来他的公司获得了大大小小多项荣誉。
“政府看到了我们的努力,给予我们扶持,我们的努力就没有白费。”看着一张张奖状,徐晓鸣欣慰地笑了。不为所谓的荣誉,只因为又多了一条路能将非遗推广出去。
非遗证书 程璐/图
偶然碰撞,茶与雕的结合
“做茶雕是因为我和古黟黑茶的郑东是朋友,在一次偶然的交谈之中,我在想,茶砖做出来后硬度是够的,那茶砖能不能进行雕刻呢?”
徐晓鸣大学毕业后和郑东相识。郑东希望在黄山茶上作出创新,将茶在保留原价值的基础上增添文化价值,把本土黑茶进行再加工制成“茶砖”,于是徐晓鸣将从父辈和老师学到的徽州三雕运用到茶雕的艺术实践里。
“茶砖因为有茶梗,所以雕刻前的选材是非常重要的。”徐晓鸣告诉我们,基于茶叶本身的质地,选材不合适的话对于后面的雕刻会有很大影响。无论是茶砖的软硬、杂质含量,包括整个茶叶的用量都需要雕刻师考量。而在雕刻技巧上,力度的把握、工具的运用都比传统砖雕更具有挑战性。
雕刻完的茶砖无疑是三雕技术和茶艺术碰撞创新的精美工艺品。取茶艺之精华,凝雕刻之技法。茶香清香持久,芳香四溢,是传统三雕所不具有的。以雕刻的方式将茶制成艺术品,亦是茶文化的“更上一层楼”。
“我们就是相互改进嘛,他改进茶砖材料,我改进雕刻工艺。”徐晓鸣笑着说。传统当然要传承,但时代不同了,年轻人在传统的基础上应该敢于创新,走出自己的路来。
创新与坚守 焕发徽雕新生命
代代相传,传承的路上总有人结伴而行。
坚硬难敲的砖、满是灰屑的工作环境、锋利无比的刻刀,这就是每天陪着雕刻师傅们的“伙伴”。“太苦啦,现在年轻人谁愿意每天一埋头就是敲砖刻板,搞得灰头土脸的,打个喷嚏都是灰。”师傅们边敲着砖边打趣道。虽然每天戴着口罩,无孔不入的灰尘还是会钻进口鼻里,鼻炎反复发作成了家常便饭,大量的灰尘也容易对肺部造成伤害,稍不留心手上多个刀口亦是常有的事。
“还要生活啊,从小就干这行了,几十年早习惯了,还有这群老伙计陪着我呢。”师傅们互相搭着肩膀笑着说。
据徐晓鸣介绍,在传承的路上他遇到过很多人,有很多经验丰富、技艺高超的老师傅每天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工位上雕刻,他们组成一个团队,为了养家,也为了聚力传承。
“这些老师傅比我有经验多了,手艺也是我没法比的,可惜现在很少有人来学习了,所以我想着在雕刻上弄些新玩意儿,也许能吸引年轻人,这也是我们还在坚持的意义。”徐晓鸣目光坚定。
被赋予徽州商人对美好生活愿景的三雕曾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想要让这一世代相传的技艺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命力,那么寻找其新的文化内核将会是重要课题。
徐晓鸣介绍茶雕 程璐、葛雪/图
接连的细雨把徽州渲染成一幅水墨丹青的中国画。无宅不雕花,雕梁画栋之美,在堂屋房梁、祠堂牌匾、白墙等处······雕刻师们将徽州文化刻进砖石,茶香的融入,让古老的技法展现了另一种可能。徽州三雕这一非遗的瑰宝怎样延续和鼎新,期待着未来会有更多像徐晓鸣一样的人给出不一样的答案。(程璐 葛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