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头条
乡村振兴蹲点调研③|村民理事会如何理出新家园?
来源: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张玉芳 张文洲 顾亦飞 2023-05-06 11:17:38 责编: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张玉芳 张文洲 顾亦飞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乡村振兴中,如何充分发挥群众积极性,变群众“站着看”为“主动干”,是各地面临的最大难题。近年来,明光市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探索打造了“低成本、可复制、可借鉴”的 “陆郢模式”,入选国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标准化试点,也为时下乡村治理提供了一个样板。那么,“陆郢模式”复制推广的“秘诀”是什么?村民理事会又为何能实现“强势治村”?日前,记者来到明光市一探究竟。

“陆郢模式”打造人居样板

近日,记者在明光市苏巷镇陆郢组看到,村内道路十分整洁;家家户户门前屋后,一方小院几亩地,种满了桃树、樱桃树,微风拂过,阵阵清香。村民理事会会长曹士庆指了指小院香樟树上挂着的一块牌子——树下议事点,打开了话匣子:“这里就是我们理事会和村民经常议事的地方。只要是对全村村民有利的,就要坚决落实到底。”

曹士庆说,以往的陆郢是典型的“三乱三多三没有”:污水乱排、垃圾乱堆、杂草乱生,废弃房屋多、废旧猪圈多、简易旱厕多,没绿化、没路灯、没生机,人居环境整治迫在眉睫。是等着政府还是自己先干?2015年,村里成立了整治环境群众理事会,曹士庆被推选为会长。砍杨树、拆猪圈、修道路……在村民理事会带领下,陆郢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理事会又引导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种植果树、发展经济林,改善村庄环境的同时也增加了村民收入。

近年来,明光市全域推广 “陆郢模式”,全市先后打造了苏巷镇陆郢、涧溪镇候胡郢、腰庄以及三界镇南岗等 “陆郢标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147个。该市要求,在环境整治过程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变废为宝,适度建设。

环境好了,老百姓也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去年侯胡郢家家户户都分了1000多块钱,总共分红十六七万元。”涧溪镇鲁山村副书记杨保怀告诉记者,环境提升后,村里把闲置农房、塘坝等对外出租,老百姓都受了益。

“领头人”带头群众服气

采访中,曹士庆多次提到,村民理事会的决议,村民都会不折不扣地完成。村民理事会何以会有这么大的“权威”?这是记者最好奇的地方。

“没有一点阻力是不可能的,但是你只要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群众最终都会被真情打动。”曹士庆说。

砍杨树的时候,正逢杨树价格大跌,村民多不情愿。村民理事会多方联系,从外面招来好几个收树大户,把杨树价格抬了上去。砍完杨树,决定打造果园,也有人认为难以实现。村民理事会便提供了多种方案:村民可以自种自管,也可以流转给大户经营,还可以由村民理事会代为管理。为了提高水果品质,村民理事会规定,果园禁用化肥农药,一开始也有人不理解。然而,几年过去,陆郢水果已成为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在涧溪镇鲁山村侯胡郢组,村副书记杨保怀指着道路说:“这些路牙石都是我们群众自己上山捡回来的。2019年,全体村民上山捡石头,中午都不回家,盒饭送上山,直到把路修好。”

“这个广场原来是我哥哥、弟弟的6间老屋,扒完后把宅基地无偿送给村里建广场。旁边这个党员活动中心原来是村干部樊胜珍的房子,她也是无偿提供给村里用。”杨保怀感慨地说,村干部带头、理事会(成员)带头,老百姓才会理解支持。

而让曹士庆最欣慰的是,这两年,有几名年轻人主动加入到理事会,为理事会带来新鲜血液,也让村庄治理实现了循环可持续发展。

产业造血让治理可持续

自己的事自己干。近年来,明光市从退休干部、村民代表、 “五老”人员中提名候选人,全面成立自然村庄村民理事会,并将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中,带领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全市共成立农村人居环境理事会1415个。

涧溪镇副镇长侯东宝告诉记者,为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该镇建立项目投放竞争制。“对所有基础设施配套项目,都优先投放给‘五清一改’治理效果明显、群众积极投资投劳的村庄,各村庄公平竞争。”

在此基础上,明光市坚持从增强村庄的“造血功能”入手,大力培育村庄产业。该市鼓励支持农户在房前屋后、空置隙地,大力发展小果园、小菜园、小竹园、小花园、艾草园等“五小园”隙地经济,促生“农业+”“旅游+”“文化+”“体验+”等新型特色农业,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记者在明光市三界镇郑岗村南岗组调研时,正值傍晚时分,晚霞映照在茶园上,勾勒出一幅生动唯美的乡村振兴图景。

望着眼前的美景,张华菊更坚定了内心深处的想法:“这样好的风景,这么好的土地,我一定要做出最好的产品给大家。”张华菊原来在江苏经营茶叶生意,4年前回到南岗流转了300亩荒山种植白茶。“我从安吉引进白茶新品种,4年没打过一回除草剂。”张华菊告诉记者,茶叶年产量只有七八百斤,在江苏市场供不应求,“我相信,好的东西一定不愁市场。”

产业发展,治理有效,人才回流,乡村充满了希望。在三界镇南岗村,镇党委副书记徐乃正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想流转闲置农房都难了,有的村民想自己回来做民宿,有的想留着自己养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