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俗称蚂蚱,过去是令人深恶痛绝的农业害虫。随着营养价值被不断发掘,蚂蚱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一道菜品。棚养蝗虫也成为一项助农增收的特色产业。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安徽省利辛县纪王场乡和谐社区的蚂蚱养殖基地,安徽省阳晔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董丙南正在指导工人们给大棚内处于生长关键阶段的蝗虫投喂草料。
董丙南告诉记者,这种食用蚂蚱,浑身都是宝,这个蚂蚱有个特点,它的营养价值非常高,主要是富含高蛋白和各种微量元素,特别是人体所需的甲壳素,是目前市面上一种很受欢迎的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健康食品。
据了解,蚂蚱养殖一次性投入虫卵,养殖成虫后再次产卵孵化,根据季节和气温不同,一般28—56天之间可出栏一茬,一茬亩产量约1200斤,每年从3月一直到11月间,可以连续养殖5茬,全部作为饲料、食品和药材外销。
“这里干的活也不算多重,一天80块钱,离家也近,能看孙子上学,还能挣钱能养家。”村民张芳说。
纪王场乡和谐社区蚂蚱养殖基地,占地47亩,现有养殖连体大棚10个,包括独立的蚂蚱棚58个,是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项目。通过出租设施大棚,每年可以为村集体创收18万元。同时带动周边20多名群众家门口就近就业,获得稳定的收入。
该基地养殖的蚂蚱是订单收购,按照最低30块钱一斤,一个独立蚂蚱棚一茬最低能达到3万的收入,一年5茬要达到15万以上。
周边村民看到蚂蚱养殖的好前景,已经有5家养殖户参与。大家抱团发展,通过做大蚂蚱养殖规模,为下一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做好准备。
“对于周边的村民,对蚂蚱养殖有兴趣的,想在家里发展的,我们通过无条件的技术培训,让他们加入进来,为大家解决销路问题,让大家都能赚到钱。我们下半年打算规划建设蚂蚱食品加工厂,做蚂蚱酱,蚂蚱串,速冻蚂蚱等,来延长产业链,使我们的蚂蚱养殖产业挣的钱更多,带动更多的养殖户。”和谐社区党总支书记董丙磊说。
目前大棚内的蚂蚱正处于交配前的最后一次蜕壳期,还有一周左右的时间成虫就能上市,根据之前的订单发往各地。
近年来,纪王场乡在土地流转规模种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产业质量,培育、壮大本乡新型产业主体,带动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目前全乡特色种养产值已达上千万元,直接带动就业800多人。下一步该乡将通过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发展优质特色产业链,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徐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