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凤阳经济开发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绘就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2022年凤阳经开区坚持“发展为要、项目为王”,实行“双招双引”,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8个,总投资约237亿元;新开工项目38个;新投产项目23个。经济发展再创历史新高,2022年开发区全区经营(销售)收入346.62亿元,同比增长率为46.26%;规上工业总产值283.67亿元,同比增长29.4%;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为65.21%;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25亿元,同比增长39.6%,其中工业投资107.05亿元,同比增长56.9%。
目前,园区“四上”企业18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7家、国家重点服务业11家、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63家、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5家,房地产业4家。
深化改革创新,开创发展新格局
凤阳经开区始终坚持探索实施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力求冲破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
园区优化整合,2021年凤阳经开区已完成和凤阳宁国现代产业园、凤阳硅工业园的管理机构整合工作。
市场化运行,依据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凤阳经开区为深化“管委会+公司”改革,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管理模式创新,已印发实施《凤阳经济开发区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争取到2025年,园区基本实现市场化运营,运营公司资产总值达20亿元,主体评级达到A级。
土地集约利用,2021年园区已完成了区域性统一评估工作。2022年,园区以“标准地”形式出让地块占总出让地块比重达99.28%,预计2023年实现新批工业用地100%“标准地”制度供地。2023年2月《滁州市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实施办法》(滁亩均〔2023〕2号)正式实施,园区将正式开启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工作,力争到2025年底前,园区所有企业实现亩均效益评价工作全覆盖。
深化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共建
近年来,凤阳经开区积极推进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牢牢把握宁滁结对合作帮扶战略,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加快推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随着福莱特、亚玛顿、正泰、尚德、瞩日科技等一批沪苏浙地区的重大企业项目先后落地,为凤阳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建链强链延链发展开创了新方向,为凤阳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2022年园区新引进长三角地区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3个,总投资约190.86亿元,如正泰集团高效太阳能电池,福莱特四、五期光伏组件盖板玻璃及深加工等引领型重大项目。下一步,借助宁滁结对合作发展机遇,凤阳经开区加强与南京经开区协调推进建立合作共建机制,创新产业项目协同发展模式,加快合作园区的产业规划和建设落地。
深化为企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凤阳经开区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升为企服务质量。坚持聚焦与企业生产发展紧密关联的排水、道路交通、电力设施、标准化厂房、燃气供热等基础设施保障,大力提升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完善园区承载能力。严格落实“1+1+N”的联系包保企业责任制,对园区企业开展全覆盖、网格化精准帮扶工作,充分发挥园区干部包保联系企业、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作用。依托“安全管家”“环保管家”第三方服务监管模式,提高园区对企业安全生产和环保方面的监管能力。
深化科技创新,加强产学研融合
目前,经开区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1家,德力、鑫民、中体新材料博士后工作站3家,新增爱尔思院士工作站1家,引进高层次人才41名。
“十四五”期间,园区重点打造新型硅基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玻璃节能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凤阳分中心、日用玻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研发平台,支持硅基新材料骨干企业争创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推动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与企业开展深度产学研融合。力争到2025年创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0家以上,新增院士工作站1家以上,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以上,引进领军型人才3名以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是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凤阳经开区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不忘初衷,继续从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科技创新等方面实现提质扩量增效。园区继续发挥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作用,奋勇争先推动县域经济总量进入全省前10位。(曹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