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工业化浪潮席卷中国,农业大省安徽一度失去发展先机。“省会城市带动性不强,开会都坐后排。”从1993年开始,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国首批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开发区,2000年晋升为国家级经开区。
作为安徽的工业引擎,合肥经开区强化产业链条,支持重大项目,突出创新驱动,加快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在创新转型升级中迈出新步伐,向着世界级科创制造基地阔步挺进,度过了跌宕起伏的30年。
三十年砥砺奋进,日新月异。在探索和实践基础上,合肥经开区已发展成为国内家电产品种类和品牌集中度最高的园区,是全国最大的冰箱、叉车、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全国最重要的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之一,中西部最大的日资企业集聚地。相继荣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绿色园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园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等国家级金字招牌。
开弓没有回头箭
1993年,美国总统乔治·H·W·布什与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签署第二个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整个世界正在经历冷战后的复苏。这一年,中国经济终于迈出了被经济学家视为关键的那几步:这一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分税制改革已箭在弦上。
也是在这一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被视为中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点。
1993的时候,合肥人已经听了很多“深圳速度”的段子——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三天盖一层楼。说段子的人没有想到,实干家已经聚集起来,创造属于合肥的“经开速度”。
1993年2月,7支测绘队伍进入经开区,花了三个月时间,在合肥南郊完成了53平方公里1:1000地图测绘工作;此后仅用88天就打通了10.8公里长的框形大道,完成了一项在外界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年,日立在大陆寻找合作伙伴时,曾找过当时国内最大的贵阳挖掘机厂。但合肥提供了一份非常详细的合作计划书,“计划书详尽到根本无法拒绝。”
1994年3月31日,兆峰陶瓷原料公司入区,此后,日立、佳通相继入园。经开区迎来了第一批入驻企业。时任合肥市市长钟咏三在他一篇回忆录中说,“1993年4月3日(经开区)开工仪式后,主席台好久未拆,为的是营造气氛,表明我们‘开弓没有回头箭’。”
工业高地从零到壹
2000年3月,合肥海尔工业园区开工建设,从拆迁、土方平整到基建工程一气呵成,当年即投产制造出经开区首台电视机,再次上演“经开速度”。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连呼“没想到,没想到”。
这一年1月,以“新开端、新思路”为主题的世界经济论坛新千年首届年会在瑞士达沃斯开幕。与会者将讨论人类面临的新问题及寻求解决的新思路。主要议题包括经济全球化、电子贸易和环境保护等。
在新一轮全球化和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浪潮之中,合肥经开区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合肥市档案馆有大量关于经开区家电产业的记载。十几年前,这里迅速蹿升,跃居为中国家电“第一区”。
大众安徽研发中心
在那个年代,家电在中国的地位,毫不亚于今天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不知不觉之间,整个经开区在家电业已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技术中心3个、市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家电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家电结构件设计与成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等多个技术研究机构。
几乎在同时,全国最大的冰箱、叉车、挖掘机、轮胎、液压机床制造基地均一一被合肥经开区揽入怀中。世界500强的联想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仅用了11天,而项目顺利投产也只用了短短的14个月。
用明天的眼光办今天的事
201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2015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这一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设立省级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新桥机场所在的高刘镇,被整建制委托合肥经开区管理,依托新桥机场辐射作用带动的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也应运而生。
新桥科创示范区12吋存储器晶圆制造基地
这使得合肥经开区对外开放的领域再次拓展,并引来无数遐想。雄厚的工业产业基础,决定了合肥经开区对外开放的“起点”;精雕细琢的开放平台,铸造了合肥经开区对外开放的“高度”。可以说,安徽实现“从内到外”的跨越发展,合肥经开区是最好的代表。
两年之内,合肥经开区开创安徽史上对外开放十个“第一”:首条国际货运航线;首条全货机航线;首飞“合肥-法兰克福”临时货运包机;首个国际快件监管中心;首个临空型保税物流中心(B型);首个进境水果口岸;首个冰鲜水产品指定口岸;首单跨境电商保税备货业务测试成功;首家省政府授牌的安徽省跨境商品直销中心开业;举办首届安徽省进出口商品供需对接会。
合肥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张露介绍,30年来,合肥经开区先后跻身安徽省首个千亿开发区、首个两千亿开发区,现工业产值约占合肥市三分之一,GDP占合肥市15%左右。但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必须要用明天的眼光办今天的事。
蔚来汽车合肥先进制造基地
以创新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合肥经开区的战新产业正加速崛起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三大世界级战新产业引领示范,齐聚高端存储芯片、大众安徽、蔚来汽车、联宝科技、大健康研究院等重点产业链项目340余个,成功探索出“科创+产业+金融”模式,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81个。
其中,合肥经开区集成电路产业成长壮大。集聚项目近百个,已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集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装备一体化的世界级战新产业集群。2022年实现产值128.2亿元,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实现产值超1400亿元。
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入快车道。以大众安徽、蔚来2家整车企业为龙头,集聚上下游企业7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家。2022年,合肥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4.8万台,同比增长50%;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产值504.2亿元,同比增长51.7%。
天麦生物研发的口服胰岛素产品即将上市
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聚集生物制剂、高端医疗器械、医药供应链三大板块企业200多家。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都是近十年炙手可热的产业,合肥经开区赶上“风口”,靠的绝不是运气,而自带“进化”能力。
实际上,合肥经开区正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三大战新产业集群和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智能终端、快速消费品、公共安全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该区将着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2121”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即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2个产业规模均达到2000亿元,智能家电1个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2个千亿级龙头企业,15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启动“二次创业”
2017年,一张工业绩效综合榜单的公布,牵动了合肥经开区所有企业的神经。
经开区破天荒地对供地企业从亩均税收、亩均营收、亩均利润、科技创新、环保降耗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将企业分为A、B、C三类,分类施策。
“以创新为动力,向质量要效益。”张露回忆,合肥经开区在创新转型升级道路上重启“二次创业”。
合肥经开区体制机制持续优化,发展活力和发展成果明显增强。经开综保区以占经开区0.5%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区37%的工业产值、56%的进出口额。在全国137家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排名上升至第11位(A类),继续领跑全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经开区块成立两年以来,试点任务落地率达到95%,自贸试验区特别清单212项已全部承接,经开区各部门全部做到“办事可以受理、咨询及时回应”。新桥科创示范区自2013年启动建设以来,加快综合交通一体化建设,建成了国际航空港、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和进境口岸等重大开放平台,形成了以新桥国际机场为核心的空、铁、公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体系。到2025年,新桥科创示范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航空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科创型临空产业、生态型“港产城乡”宜居之城拔地而起。
2022年,经开区工业产值占全市近三分之一。战新产业实现产值2300亿元,占比达67%。进出口总额超200亿美元,占安徽省的20%、合肥市的40%。
张露说,经开区已不再单纯追求速度,更加注意发展质量,着手解决低效用地、低端产能、低效企业和闲置土地(厂房)等难题,实行产业优胜劣汰,激励和引导企业形成亩均产出最大化的发展导向,率先向转型升级的“深水区”挺进,努力打造世界级的科创制造强区。
获评新一批“灯塔工厂”的合肥海尔卡奥斯智控互联工厂生产线
合肥经开区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缩影,合肥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建区30年来,在合肥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开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仅有3万农民的岗冲之地起步,发展成国家级经开区第一方阵,成为合肥工业经济、城市建设、对外开放的领头羊,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同频共振,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
与此同时,经开区正在建设国际化都市区核心区、田园生态型空港新城“美丽双城”。回眸经开区30年发展史,工业化和城市化“双轮驱动”的战略脉络始终清晰可见,逐步奠定了合肥经开区在中西部地区开发区中基础设施最完善的地位。
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合肥,正在掀起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的建设热潮,朝着国际化大都市阔步迈进。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经开区携南北两区,担工业发展领军之责,剑指更加气势恢弘的未来。
(梁巍 李长龙)【图片由合肥经开区党政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