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肥东县包公镇坚持把“党建+网格治理”作为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举措,推出“四微网格”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着力打造“小网格,大治理”本土特色,在建组织、扩覆盖、强治理、优服务上下“绣花功夫”,真正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细划“微网格”,将“千条线”变为“一张网”
坚持“党建引领、多网融合、一网统筹”原则,加快推进各类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抓实抓细网格化管理。一是探索基层治理“1+3+4”工作模式。“1”是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开展乡镇基层治理工作,全面推行“党建+网格治理”联系服务群众,做到“网格划分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在哪里”。“3”是构建“社区-网格片-微网格”为主的三级网格管理服务体系,全镇调整优化一级网格15个、二级网格42个、三级网格166个,全镇15个社区778名网格员联系13226名群众,对所有网格实行统一标记、编码管理,形成电子网格图并在显著位置公示。“4”是以“四微网格”为关键举措确保 “一网管到底”。二是织密基层治理“一张网”。按照“多网合一”的要求,将网格职责细化为基层党建、信息摸排、环境整治、便民服务、矛盾化解、宣传教育等,全面搭建“党建领航、功能完备、户户入网、事事联网”的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三是严选“微网格”责任人。选聘工作能力强、责任意识重、社区威望高、人际沟通好的166名党员担任党建和综治“红色网格长”,“微网格”内的778名党员为“红色网格员”,参与网格内矛盾纠纷摸排调解和基层事务代理,实现上联村党支部,下达群众的目标。
推行“微积分”,将“难考核”变为“可量化”
建立“微积分”评价机制,将网格员参与社会治理的具体行动转化为可量化的积分,推动精细化网格管理提质增效。一是落实积分评定机制。根据《网格员积分评定细则》,各社区党支部成立积分管理评定委员会,实施“网格员每周自评、党支部按月互评、社区季度考评”的评定规则,在信息掌握度、工作推进度、走访活跃度、民情反馈度、矛盾化解度、群众满意度六个层面进行考核打分,按季度进行积分公示,定期开展积分核实工作。二是实施积分兑换。社区按季度开展积分复核工作,客观评价网格员履职尽责情况,从熟悉村民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每周上门走访次数等方面进行核实评定,年度累计达90分的网格员可进行积分兑换奖励。三是评选“积分之星”。依据积分结果,各社区评选3名年度“积分之星”,发放荣誉证书,并给予相应的激励措施。目前,该镇10家餐饮门店、商超经营户已经纳入积分兑换试点,3 0余名网格员成功进行积分兑换。
打造“微组织”,将“多需求”变为“广覆盖”
聚焦网格内群众的服务需求,精心打造“微组织”,力求“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服务成效。一是严把“微组织”创建关。通过社区“两委”、“微网格”推荐,党员、村民自荐、互荐等方式,社区成立一批“微组织”,以“暖民心、传温暖、解民忧、干实事”为组建原则,群众既能借助“微组织”寻求帮助,又能通过“微组织”服务他人。二是严把“微组织”管理关。选配一名“红色网格长”和两名“红色网格员”作为“微组织”主要负责人,制定微组织管理办法,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资源,建立“微组织”活动阵地,每月召开1次负责人议事会,梳理服务成果,每季度评选1个“优秀微组织”,学习团队典型经验做法,并加大推广试点。三是严把“微组织”实效关。结合政策宣讲、环境整治、助老爱幼、文明创建、矛盾调解等中心任务,在微网格内成立“二十大精神宣讲团”“包公青年志愿服务队”“小季来帮忙”“森林卫士”等一批“微组织”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志愿“微服务”200余次。
优化“微服务”,将“重管理”变为“全岗通”
发动党建引领“引擎”,以“微服务”为手段,逐步形成“一专多能、一网统筹、一网办理”的服务机制,实现由被动式管理到主动式服务。一是开展“网格订单”活动。充分发挥网格员“亲邻里、知民情”的优势,以微网格为单位创建“服务订单群”,按照群众线上“点单”、网格员线上“接单”、党员干部线下“送单”的服务流程,解决网格内群众的大事小事、急事难事。二是实行干部“常态下沉”。全面推行社区“全岗通”制度,整合1-2个办事窗口为“全岗通”服务窗口,组织村干部下沉到网格开展工作,紧扣社区“平时”工作和“战时”需求,将“应急下沉”拓展为“常态驻守”。截至目前,“网格订单”活动共收到群众“点单”300余次,解决群众诉求80余件,化解矛盾纠纷50余起,35名社区干部常态化下沉开展网格工作,不断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模式迈上“信息化、网格化、精细化”的新台阶。(高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