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对于郎溪县姚村镇苗木农场主刘义林来说,是忙忙碌碌的开始,也是增收进财的开始。
刚过完年,苗木订单就通过微信纷至沓来。刘义林梳理苗圃现有“家底”,权衡效益,最后决定:“接下重庆房地产开发公司的一个大单,他们要23株乌桕大苗,胸径18至30公分,价值20多万元。”
元宵节过后,接下兔年新春“第一单”的刘义林,就率10来个工人开进苗圃基地2号园,开始起挖“达标”的乌桕大苗。两三人一组,挖蔸、包球,另一班工人起吊、装车……地垄上,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
刘义林告诉笔者,忙完了这一单,“马上开始挖第二批,65株朴树,(胸径)20公分的,发到南京的一个绿化工地。总之,干苗圃这行,没得闲,除草、下肥、剪枝整形、防病治虫、栽苗起苗,反正一年四季忙,累人!好在我的一班工人有事做,他们在家门口挣钱,照应家庭,还是比外出打工方便些。”
参加起苗的杨大先,原本是该镇四青村的脱贫户,是苗圃园里的“长工”,他说:“挖树苗既要体力又要技术,挖一天是350元工钱,报酬还可以,像我们这样半老不少的人,出远门打工也不现实,在家门口搞搞,家里的老老小小都能照顾。”
1980年出生的刘义林,家住该镇夏桥村朝阳组,在外闯荡了多年,他于2012年返乡创办盛夏苗木种植家庭农场,通过流转荒山和荒地发展苗木产业,从最初的30亩扩大到现在的1100亩,于2021年获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说到今后的发展方向,刘义林表示,做好苗木市场调研,不能含糊,“今后要向景观苗木‘精品化’的路子走,不管是品种和树形,都要精选、优化、提升档次。边干边学,不与时俱进不行啊。”
夏桥村民兵营长盛飞表示:“盛夏苗木家庭农场,季节性用工70多人,有一部分是脱贫户(村民),这份家门口的工作,对他们的稳增收起到了一定作用。另外,通过土地流转盘活了夏桥、四青、妙泉3个村及姚村社区200余户的闲置荒地,以‘年租金’的方式让他们增加了收入。”。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姚村镇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种养业家庭农场及专业合作社,不断完善产业联农带农机制。
“目前,我镇注册家庭农场及专业合作社共有65家,其中省级及市级各4家,主要为茶叶、水稻、苗木、时令水果等种植业,以及家禽、生猪、山羊等养殖业,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带动更多村民家门口就业,实现农民增收。”镇农业农村办工作人员姚勇军说。(罗鑫 王祖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