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县包公镇:“3+2+2+N”工作法
来源: 邢单清 2023-01-05 18:36:54 责编: 聂梅

自2019年包公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成立以来,包公镇紧紧围绕着“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工作目标,组建15支镇直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45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结合乡镇实际创新实施文明实践“3+2+2+N”工作法(确定3个采集需求日、打造2个阵地、擦亮2张名片、培育N个志愿服务品牌),切实用新时代文明实践“小阵地”做好服务群众的“大文章”。

确定3个采集需求日提高文明实践精准度。包公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基于“四事四权”工作法,社区搭建“逢四说事”平台,每月逢4日、14日、24日定期在党群服务中心、党建微阵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等场所开展“逢四说事”活动,及时掌握群众需求。另外,社区志愿者积极实施“敲门问事行动”,对低保户、残疾人、空巢老人、特困供养对象等4类弱势群体每周至少上门一次,将群众需求进行分类汇总,分析需求后精准策划志愿服务项目。

打造2个阵地拓展文明实践覆盖面。包公镇在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坚持打造“两个阵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注重打造室内、室外“两个阵地”,室内阵地向文明实践大讲堂延伸,以优秀党员干部、乡贤、乡村致富能人为主体,以理论宣讲室和市民教育室为平台,大力宣讲党的政策、红色文化、包公文化、产业振兴、扶贫扶智、移风易俗、科技致富等内容,着力提升群众文明素养;室外阵地向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舞台延伸,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志愿服务助力文明创建、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弘扬传统文化等系列活动。

擦亮2张名片激发文明实践新活力。作为北宋著名清官包拯的出生地,包公镇坚持把包公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无私为民、忠诚敬业、孝老爱亲的精神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相结合,积极开展“包公故事我来讲”、“包公家宴我来宣”、“包公家训我来传”、“包公孝行我来践”等系列活动,擦亮包公名片,引领乡风文明,凝聚精神力量。同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邵“洋蛇灯”传承地,包公镇为缓解大邵“洋蛇灯”传承所面临的青黄不接问题,统筹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文化站积极成立大邵“洋蛇灯”志愿服务队,扎实开展“灯传万家”非遗展演和“灯耀青苗”非遗传承志愿服务项目,弘扬非遗文化,擦亮非遗名片。

培育N个志愿服务品牌开创文明实践新局面。文明实践“搭台”,志愿服务“唱戏”。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常态化、项目化的过程中,包公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着眼群众需求、融入本土特色,先后培育出“小季来帮忙工作室”、“苔花”关爱留守儿童、“萱草”关爱孤寡老人、“清莲”弘扬包公精神、“灯传万家”非遗展演、“灯耀青苗”非遗传承、“包公故事”理论宣讲、“致青春”理论宣讲、“易青春”移风易俗、“靓青春”环境整治、“爱青春”关爱困难群众、“理论宣讲+”等志愿服务品牌,开创新时代文明实践新局面。(邢单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