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要闻
从守护绿水青山到收获“金山银山” 我省湿地保护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来源:李晓磊 顾亦飞 2022-12-23 16:49:31 责编:顾亦飞 王逸群 张波


金红的水杉倒映湖中,影影绰绰;清澈的湖水,两畔植被密密丛丛; 数千只候鸟时而静立滩涂、时而水中起舞……12月13日,安徽党媒云记者走进合肥市环巢湖湿地,这里宛如一幅色彩斑斓、浓墨重彩的油画。

“快看,湖面上有几十只白鹭在嬉戏!巢湖如今变样啦!”湿地公园内,正在观鸟的游客忍不住发出赞叹。

游客口中的变化,得益于我省湿地保护修复工程。近年来,我省将湿地保护修复工作纳入林长制、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内容,不断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科学、系统、精准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有国家重要湿地(国际重要湿地)1处,省级重要湿地52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3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54处(其中国家级29处,省级25处),初步建成湿地保护网络体系。

巡护队守护湿地家园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对于八百里巢湖而言,环湖湿地是维系其生态环境的“肾脏”。 为了守护好这块“肾脏”,保护生物多样性,这里还有一群美丽的身影,他们就是湿地巡护队。

“前两天我们巡护时,看到100多只天鹅来此过冬。 ”12月13日早上8点,在合肥环巢湖十大湿地之一的十八联圩内,李业炳开始了一天的巡逻工作。这名74岁的农民原是肥东县长临河镇施口村村民。2016年为了湿地建设,他搬离了之前的家,并且主动当起了湿地巡护员。

“巡护工作主要包括制止乱砍滥伐、乱捕滥采,还要排查野外火源、防治病虫害等。”李业炳说,政府对十八联圩湿地的综合治理,让这里的环境越来越好,蓝藻越来越少,水质越来越清,鸟儿也越来越多。

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湿地管理处处长罗法龙介绍,我省将湿地保护修复体制机制创新纳入林长制改革示范先行区建设内容,将湿地保护率纳入林长制、河长制、考核内容。与此同时,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以抓好林长制工作为总抓手,全面推行网格化巡护机制,将林长制巡护系统与湿地资源管护深度融合,走好巡林“第一步”,打通林长制工作“最后一公里”。

有了“林长制”和强化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双管齐下,如今环巢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调查显示,环湖湿地植物达622种,鸟类303种,东方白鹳、青头潜鸭、黑脸琵鹭、黄胸鹀等珍稀濒危鸟类陆续现身巢湖湿地,由“稀客、过客”变为“常客、住客”。2022年6月,合肥入选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成为我国13个国际湿地城市之一。

智慧监管让10万候鸟安居

夕阳西下,万鸟翔集。12月14日傍晚,这样一幅美丽和谐的自然画卷,在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视频监控上徐徐呈现,立刻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据了解,今年4月升金湖保护区启动建设智慧感知系统,通过科技手段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了有力抓手和监测依据。“我们在湖区周围安装了20个云台、10个球机、5个红外热成像摄像头,23个交通卡口,实行全天候、全覆盖式的视频监管,守护着候鸟天国,实现了鸟进人退的目标。”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郭劭忠介绍,该智慧监管平台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智慧感知体系、生态环境指挥调度中心及展示系统、生态环境大数据支撑平台和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系统等。

其中,生态环境智慧感知体系建设通过在重点区域和点位布设高清摄像头的方式,实现了对保护区以鸟类为主的野生动物实时监控和远程观察。水环境感知系统,采用浮标站加太阳能的方式进行建设,用以监测升金湖典型区域水质变化情况。同时,在升金湖主要出入口安装卡口监测系统,支持对保护区主要交通道路进行车辆抓拍识别,当侦测到有车辆进入一类区域时,可以进行报警留存,及时通知管理人员。此外,生态环境指挥调度中心及展示系统主要是在处会议室及下属各个监测点建设大屏可视化展示系统,用于视频监控、科普演示、系统展示等。

通过科技手段管护,不仅减少了人员巡逻的频次,也让升金湖自然保护区越冬栖息的候鸟数量稳定增长。今年该保护区越冬水鸟达40余种,总量10万余只。其中东方白鹳、白头鹤、白琵鹭、豆雁、普通鸬鹚、反嘴鹬、鹤鹬等均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数量标准。

“绿色颜值”变“金色价值”

头顶褐色小帽,颈戴白色围巾,身似鹦鹉大小,生活空间仅限于芦苇荡中……这种呆萌可爱的鸟儿叫“震旦鸦雀”,由于数量过于稀少, 被誉为“鸟中大熊猫”,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物种。

这种鸟对栖息地的选择十分挑剔,却把家“安”在了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

“日常监测中,经常发现新的鸟种落户这里。第一次发现震旦鸦雀是在2017年12月,这是全球性近危物种,当时非常惊喜。”陈永胜是安徽三汊河湿地公园的鸟类监测员。他告诉记者,最初三汊河湿地资料记录只有103种鸟,如今已经逐渐增加到了163种。

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蚌埠市淮上区西北部,总面积801.5公顷,湿地面积529.6公顷,是淮河流域保存较好的一块平原沼泽型草本湿地,具有完整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近年来,随着三汊河湿地保护修复工作不断加强,湿地鸟类日渐增多,其中斑嘴鸭种群数量稳定增加,震旦鸦雀种群繁殖数量达近千只,还吸引了国家一级鸟类东方白鹳及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琵鹭等来此栖息。

在三汊河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不仅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价值,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目前,我们生产的有机稻米、生态莲藕等蔬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三汊河湿地公园负责人姚昆介绍,今年来,该湿地积极探索湿地保护修复和生态价值转化途径,通过“公司+农户+商超+微商”运营模式,挖掘湿地特色农产品市场附加值,打响三汊河湿地品牌,为乡村振兴赋能。截至目前,该湿地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商标三大类36个小项,其中“三汊河莲藕”获国家地理商标。

同时,利用湿地合理利用区,因地制宜引导村民种植“三汊河”有机稻米、藕鳖种养、原生态蔬菜种植,建设慢城荷园产业扶贫项目,并采用“订单农业”经营模式,通过统一种源、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四统一模式”,确保生态农产品品质。生态品牌效应的影响促进了周边乡镇农户增收致富,湿地也成了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发动机。

前不久,随着黑脸琵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抵达,石臼湖自然保护区迎来了候鸟迁徙的高峰。

在湿地保护形成可持续良性循环的同时,生态系统碳汇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为了探索湿地碳汇价值,马鞍山市博望区以石臼湖自然保护区为基点,在全省率先尝试研究湿地碳汇,对保护区内湿地植物生物量、土壤碳储量进行初步测定,通过分析季度观测得出湿地植物生物量及土壤碳储量变化情况,为保护区碳汇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如果将湿地碳汇纳入碳交易市场,那么湿地的生态价值可向经济价值转化。由此产生的收益也可以再用于湿地的保护修复。”相关专业人士评价,生态系统碳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加快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通道,趟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安徽党媒云乡镇融记者 李晓磊 顾亦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