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五河镇
五河镇打好强村富民“翻身仗”
来源:王锋 2022-12-21 16:24:20 责编:许雅婷 胡明兵 张波

五河镇新貌

几年前,岳西县五河镇所辖的12个村支部战斗力不强,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基层服务保障能力差,群众上访时有发生。

为改变现状,五河镇党委立足镇情,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夯实基层基础的重要抓手,坚持“打基础、利长远、有亮点”的原则,创新“五种模式”整镇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用稳扎稳打的战术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桃李村香榧基地

全镇“一盘棋”,党委统揽谋全局

万亩茅草山是五河镇森林防灭火工作的巨大隐患,也是目前一大闲置资源。如何将消灭茅草山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脱贫增收结合起来,盘活资源,镇党委经过多方考证研究决定,把香榧产业作为全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

说干就干,一刻不等。五河镇荒山开发暨集体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成立,先后引进上海金恪、安徽纳福迎祥、浙江斯氏3家企业进驻五河发展香榧,“香榧小镇”建设的蓝图就此铺开。

为把工作做实做细,镇党委每年年初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实时调整集体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书记镇长领衔亲自抓、包点镇干坐镇一线办、村书记主任带头率先干的工作机制,确保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和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

镇党委高位部署推动,全镇“一盘棋”跟进落实,迅速形成上下联动。叶河、沙岭等8个村相继流转荒山18450亩发展香榧,依据协议公司将从利润中拿出6%给村集体;双河、茅山、思河、响山4个村委托浙江斯氏和纳福迎祥公司栽插香榧780亩并进行日常管护,丰果期到盛果期按照2:8左右分红。仅在丰果期前,4个村集体经济村均年增收就达8.4万元。截至目前,全镇累计栽植18000余亩,实现群众增收3000多万元。

为实现见效快、风险低、收益大,镇党委了解到县城投公司有社会融资需求,经过充分会商,立即决定从退宅还耕奖励资金中列支3120万元注入12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由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天泰置业有限公司签订定向融资协议。通过定向注资入股分红,全镇12个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将达20.54万元。

蒋氏宗祠红色教育基地

上下“一条心”,支部引领聚合力

光伏收入是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标的“兜底保障”。为把增收的“基本盘”托稳托牢,镇党委决定组建专门班子加强巡查督导,压实村支部光伏电站管护首位责任,将发电效益作为对村考核的重要指标,通过月考评、季调度、半年会商的机制推进,当年集体光伏电站收益较上年村均增收7000元。

面对光伏项目全面推开、上网电价一降再降的局面,镇党委细算了一笔账,觉得发展光伏效益可观,且风险较小。定了方向就去推进,镇党委做起了光伏电站建设扩容的文章。经过多次现场论证,决定在妙道山、思河等村进行试点。

为解决村自筹资金不足问题,镇牵头辰阳建筑公司采取PPP模式为两村新建光伏电站2座,一座700KW,一座500KW,并网发电后全年为两村分别带来28万、20万元的集体收入。

有了典型示范带动,叶河、茅山等村也正在与社会资本进行合作,新的集体光伏扩容电站陆续兴建。集体光伏电站扩容建设,将克服集体经济增收的不稳定性,牢牢稳住“基本盘”。

五河镇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妙道山国家森林公园、大别山大峡谷、小河南古民居村落等旅游资源,如何利用好这一资源,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带动群众致富、集体经济增收,各村跃跃欲试。河南、妙道山、双河等村随即决定发展旅游观光、体验式采摘、特色民宿、红色教育基地等项目,现已发展特色农家乐、民宿40余家,春蕾山庄、悦康庄园相继运营,全镇旅游经济突破500万元,集体经济增收路径更加多元化。

村民在构树基地务工

各方“一股劲”,用活资源干实事

五河是茶桑大镇,现有桑园2200亩,产茧102 吨,每年养蚕季结束,大量废弃桑枝路边乱堆,不仅浪费资源,还增加环境整治压力。

镇党委立足资源优势,敏锐嗅到循环产业发展的巨大前景,决定在叶河村率先发展构树产业、在百步村率先发展桑枝食用菌产业。

叶河村迅速行动,创新以“构树+”的模式发展构树产业,经过多年奋斗,构树循环产业链初步形成,村级集体经济成功突破100万元大关。

借着中石化帮扶的契机,百步村采取“以桑兴村”“以菌富农”“生物质能带动”的循环发展思路,盘活伐剪的桑枝资源,制作菌棒培植木耳,采摘后木耳菌棒及植物秸秆(稻草、玉米、茅草等)制成生产生物质颗粒,思民生态农业和寸金生物质颗粒两家企业进行再加工,实现产业链接化、加工增值化、循环利用化,村集体年获净利润超25万元。

百步村脱贫户在思民公司采摘桑枝木耳

优良的生态资源是妙道山村的“看家宝贝”,如何用好、用活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该村憋足“一股劲”借助投资30亿元、能容纳康养度假5000余人、按照4A级景区标准设计的“妙道山康养小镇”项目,大力发展观光旅游、旅游接待、户外摄影等,并谋划建设乡村旅游接待中心、旅游产品展示厅、农业观光园。

双河、思河等村在土地资源上做起了文章,建起了高山蔬菜基地,着力推动高山生态蔬菜规模化种植,打通产销路子,助农增收致富。目前,已建成蔬菜基地近200亩,村均年增收近10万元。(王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