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海归硕士,糊里糊涂踏入农业领域。
原本有别人眼中前途无量的选择,可他偏偏跑到离家千里之遥的地方种田。三年时间,他从一个稻麦不分的“门外汉”,变成了真正的“庄稼汉”,虽然种植事业屡遭波折,但他喜欢上了乡村生活,尝试着在一张白纸上,勾画出最新最美的人生蓝图。
他就是丁澄洋,一名90后的新农人,成立安徽阳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定远县流转土地7000多亩,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迄今为止投资超3000万元。
稻子和杂草都分不清
来安徽之前,丁澄洋对农业、农村的认识几乎空白。
丁澄洋是北京人,人民大学商务管理专业毕业后,赴英国拉夫堡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成回国在北京一家广告公司上班,期间,有不少一线城市的高薪就业机会,他没有心动,反而于2019年春去了安徽铜陵一家农业服务公司,成为了一名植保无人机操作员。
“刚过去的时候,田里种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别说稻子和麦子了,就是稻子和杂草都分不清楚。”出于想挑战下自己的简单想法,丁澄洋选择了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他每天早出晚归,接触最多的是农户、农作物,还抽空看了相关书籍,逐渐对农业产生了兴趣。他觉得,要想真正当好新农人,不能仅从事农业生产某一环节,必须参与耕种管收全流程管理,遂与另外两位同事决定包地种田。
初冬时节,在定远县吴圩镇杨桥村,连片种植的小麦,已萌生了一片片的新绿。“大块田有50亩,小的也有10亩,跨度长6公里。”丁澄洋热情地向来访客人介绍着。
2020年7月底,丁澄洋注册公司,9月与农户签承包合同,10月开始种田,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完成4500亩土地的流转、种植工作,他的创业之旅就此开启。跑村组、签合同,丁澄洋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为了实现土地连片,他们做了大量的动员工作。“我们有时也做些牺牲,用好地换差地,用多的换少的,主要就一个想法,方便后期的规模化种植。”
当地曾在土地流转上吃过亏。有个别大户承包土地后,钱没付跑路了。丁澄洋来后,农户同样持怀疑态度。为打消群众疑虑,他们提前一年支付土地租金,之后陆续在村里建成3000多平方米的轻钢厂房、1200多平方米的办公楼,并装配日吞吐量300余吨的谷物烘干设备等。
村民吃了定心丸,丁澄洋也扎下了根。
入局后才知其中不易
入行容易赚钱难。农业生产投资大、风险高、见效慢,丁澄洋入行前做足了心理准备,可想法和实践往往不同,当真正涉足农业,才知道这其中的不易。
“都是农户指到哪,我们种到哪。”承包第一年,由于时间紧迫,丁澄洋与合伙人决定,头茬全部种小麦,但不清楚承包区域的边界,因此,种地的时候,都是请农户帮忙指认。后期,他们买了无人测绘机,亲手画出了高清地图,土地的面积、边界、田埂在手机上清晰可见,总算解决了这个问题。当地不少田只种一季,还有不少撂荒地。他们接手后,水田未排水,变成了泥洼田,拉低了当季小麦的平均产量。
针对上述情况,第二年后,他们对种植田块做了区分,分水田、旱田、水旱田;同时,对种植品种进行筛选,通过试验田,挑选出在当地气候、墒情环境下产出较高的品种。此外,着手平整土地,将5分至5亩的田块扩大到10亩至50亩。
丁澄洋还从附近农场购买了1000多吨牛粪,当作有机肥用于改善土壤肥力,同时为了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他积极引入新技术、新产品,与来自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的新型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平台——江苏多农多收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共同搭建“爱增多”粮油作物增产提质技术示范区。他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将秸秆全部粉碎还田,进一步提升土地的生产效率。
水源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正常雨水年份,塘口基本满足灌溉需求,遭遇今年罕见干旱,丁澄洋始料未及。“今年到6月份很多塘就干涸见底了,我们半数以上田地受旱严重、出现了减产甚至绝收的情况。”丁澄洋表示,目前他们正和地方政府沟通,希望从附近一处水利设施引水,彻底改变靠天收的局面。
着手布局智慧循环农业
从上学到上班,丁澄洋基本上是按部就班,做好眼前事情,走一步看一步。创业之后,身上担子重了,想的也就多了,对自己和公司未来发展前景有了更长远的谋划。
还是做无人机操作员时,丁澄洋学会了根据不同的天气、风力等条件,决定无人机飞行的高度、速度和用药量。推而广之,他希望把做无人机飞防时的这套理念运用到耕种管收的所有环节。也就是说,农业生产每项工作都有考核标准或工作手册。“沟渠开几米、挖多深,收割机损失率是多少、耙要放多低,这些工作全部都具体要求,即使是服务外包,同样是参照这个标准。”
“田间日常管理,现在主要派技术员全程跟踪,我们已准备购买高清无人机,代替人力巡田。”丁澄洋坦言,目前他们的经营还比较粗放,待所有基础设施完善后,将着手打造智慧农业,“希望今后坐在公司里,就能随时察看作物长势和机车作业速度、进度、标准等数据。”
一个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项目也有了雏形。丁澄洋和中科院遗传所接洽,准备打造一个种养一体循环农业项目:一方面以承包土地为依托,种植青储、植物秸秆作为湖羊的饲料,同时,羊粪可以当作有机肥还田。
该公司计划,2023年前完成全区域土壤改良,培育优良品种,建成可覆盖全区域全天候田间检测监控管理体系。2024年建成精米加工流水线,建立专属产品品牌,形成绿色有机循环系统,扩大生产规模。2025年达成3万亩良田全产业链建设,建立专属有机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及一体化农业服务一体式智慧农业企业。
适应了恬静的农村生活
受疫情影响,丁澄洋很少回北京,长则半年才回去一次。“今年结婚后,老婆辞职过来,我就不用两地奔波了,一门心思地干事业。”
丁澄洋还把好哥们“骗”过来。“他是澳大利亚的留学生,学的是金融,在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上班,被我挖过来了。”丁澄洋感慨道,身边的同学大多数在金融、互联网等行业,从事农业的少之又少,好朋友的到来,是对他坚持做下去的莫大鼓励。
丁澄洋大部分时间都在村里,要么在办公楼上班,要么在田间察看作物长势,吃饭就在食堂,偶尔去镇上、县城办事。“除了不能吃辣,这里的一切都很受用。”
他还练就了一个过硬的本领。不论外面有多吵闹,都能酣睡如饴。“以前睡觉时,不能有一点光和声音,来这里之后,外面鸡叫,破碎机声响,我都不会醒,睡得很舒服。”丁澄洋笑着解释道,盖办公楼前,他曾住了一年多集装箱,那里面冬冷夏热,潮湿还不隔音,这个本领也许是从那个时候练出来的。
丁澄洋觉得自己完全适应了农村生活,现在偶尔回趟城,反而不习惯。“对比喧嚣、内卷、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农村能让我静下心来思考、沉下心来做事。”
“只有心沉淀下来,才能做到专注投入。”丁澄洋认为,搞农业又苦又累,投资大见效慢,如果想着挣快钱,千万别进这个行业,但他希望看到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地捧在自己手上。(任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