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萧县新闻
萧县农业经济的昨天、今天、明天
来源:刘光荣 2022-09-20 17:02:33 责编:何雪峰 李伟 胡明兵 夏朝阳

萧县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全县土地面积185334.44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13680.04公顷,辖23个乡镇,一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140万,其中农业人口110万。

改革开放前,萧县农业基础设施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粮食产量低,农民收入差,生活水平相当一段时间处于“温饱”状态。改革开放前的197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29.08万吨,棉花总产量1.17万吨,农业总产值2.4亿元,全县农民人均集体分配收入49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萧县实施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推动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乘国家对黄淮海地区实施综合开发之机,大搞井、田、路、沟、渠综合治理,农业基础设置建设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在此期间,全县新增和改善低洼地面积4.79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4.42万公顷,改造中低产田9.78万公顷。先后改扩建变电所15座,改造高低压输电路线505016千米。全县新建、改扩建农贸市场74个,农村经纪人队伍发展到人1.2万人。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的带动下,初步形成了优质粮、棉、蔬菜、水果、林业、畜牧六大主导产业,农村开放搞活初见成效。2005年,全县实现了粮食总65.68万吨,棉花总产1.8万吨,蔬菜总产量62万吨,农业总产值39.7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260元,是改革开放前1977年的46倍。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到40%。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党和国家进一步放宽了“三农”工作政策,取消了沿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县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争取项目、争取资金,进一步疏浚了河道、沟渠,新打了田间机井,新增了配套设施,新建了万亩为方的标准良田,改造了中低产田,实施了退耕还林,基本农田保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一系列政策。粮食生产开展了以增产增收为主要内容的“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水稻提升”粮食生产三大行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由于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粮食单产得以大幅度提高,全县小麦平均单产达到了500公斤,高产田块达到了650公斤。玉米单产实现了超千斤目标,高产田块达到了750公斤。2022年全县130万亩小麦,平均单产519.6公斤 ,实现了全县小麦生产“十九连丰”。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

为确保农村改革政策的连续性,党中央连续出台了十多个中央1号文件,使全县农村经济又出现了一次大的飞跃,农民快速越过温饱线。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越过温饱线后,开始向小康目标迈进。

“十三五”以来,县委加强了村级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县农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以逐年提高。到2020年,全县农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4298元,是改革开放初期2005年2260元的6.3倍。农民开始了精神和物质生活更高层次的追求。种植业形成了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形成了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态势。目前,全县拥有农业龙头企业280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8个,市级121个;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735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个,省级示范社28个,市级示范社210个;家庭农场6540个,其中省级示范场46个,市级示范场420个。全县先后认定了绿色农产品34个;无公害农产品57个;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企业75家,其中绿色食品生产企业28家,无公害食品生产企业47家。马井永富芦笋生产基地获批全省首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示范基地,金鸽面业获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县形成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呈现了产业兴旺的勃勃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生产模式也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目前,县委、县政府根据新时期现代农业的发展制定了东向发展战略,努力将萧县打造成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绿色农业品生产基地,将萧县成为无缝对接的徐州“菜篮子、果园子、肉盘子”。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实现全县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贫困,是一道困惑中国千年的难题。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全县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8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75063个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了10256元,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这一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 

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锻造了“脱贫攻坚精神”,同时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他们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发挥着积极的引领作用。

萧县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无处不在说明一个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优越社会主义制度就没有广大农民的幸福生活,没有农村的改革开放,就没有萧县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美丽乡村的美好愿景、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进十争百”的发展目标,再创新的佳绩。(刘光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