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骆成贵参加全员核酸
人物简介:骆成贵,男,1970年4月出生,保定街道新胜村卫生室医生。
事迹简介:骆成贵,三山经济开发区保定街道新胜村卫生室一名“村医”。34年如一日扎根乡村为村民服务,不管出诊路途多远,都随叫随到,风雨无阻。面对家庭困难的病人,他免收医药费,甚至自掏腰包给人看病。疫情暴发时,他挺身而出,将病毒挡在身前,把村民护在身后。
清晨六点,伴随着第一缕阳光,骆成贵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上门给慢性病患者测量血压、血糖,跟进精神病患者服药情况……这些工作骆成贵都是尽量在有人来问诊前完成。
初心:使命铭记心间
骆成贵的父亲是一位老乡村医师,自幼跟随父亲出诊送药,目睹了许多村民忍受疾病折磨,因为贫穷看不起病,只能放弃救治。那时他就想,长大后一定要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人,用最便宜的药,最准确的诊断,为村民减轻痛苦,减轻经济负担。
1988年,从卫校毕业后的骆成贵,为了打牢业务知识和技能,他先到保定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院实习,并通过个人的努力,考取了执业助理资格证,这使他获得了进入医院成为骨干医生的机会。可他却不顾领导和同事的再三挽留,自愿放弃留院机会,选择回到新胜村开始他的“乡村医生”生涯。
七十年代初的农村经济较为落后,于是,骆成贵将自家临近村部的房屋进行改造,用作村卫生室。不仅设立了单独的药房、治疗室、诊断室、观察室,还增添了诊断床及常规检验等设备。尽管环境无法和县里医院相比,看病、治疗、出诊都是他一个人,但他始终坚守初心——“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瞧得上病”,一干就是30多年。
新胜村有17个村民组,全村村民近3000人,他熟悉每一户村民身体健康状况,村里谁患有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他都一清二楚。特别是对11名精神病人、182名高血压病人、35名糖尿病人等患大病慢病的人,骆成贵为他们建立了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入户随访,讲解健康知识,宣传医疗保险政策。遇到老人记性不好,要吃什么药、怎么吃、注意事项,他就会有耐心、一遍遍地嘱咐。他不图名利,默默无闻地工作在最基层的医疗工作岗位上,奉献着个人的青春,守护着村民的健康。
坚守:只为健康“守门”
2001年春节前的一天早晨,在家整理药品的骆成贵听到女儿在外面喊有个奶奶摔倒了。骆成贵立即丢下手里的东西跑过去为老人检查,根据多年行医经验,他诊断奶奶是右上臂骨折。看着70多岁的奶奶孤身一人,儿女都在外工作。骆成贵便让女儿去路边找来车子,小心地将老人背上车送去三山医院进行治疗。在医院里,他帮老人挂号、缴费,陪着老人从急诊到做检查、治疗,打好石膏后又护送回家,直到傍晚自己才回到家中。顾不上自己吃饭,嘱咐妻子尽快做些晚饭送给奶奶。
村民李平华,是一名低保户,因患有高血压、脑梗偏瘫后精神就出现问题,连基本生活也不能自理。骆成贵就定期为他免费送医送药上门,从无怨言。每次李平华病情发作,他都及时赶到,为病人进行治疗,一等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候能等到深夜,直到病人病情稳定,他还要再嘱咐几句,才能放心地回家。
由于乡村的特殊情况以及村卫生所的条件限制,像这样给村民垫钱、陪着去医院或是半夜出诊的事已经数不胜数,但只要村民有需要,他总是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碰到生活困难的病人,他总是让村民欠账看病,甚至自己垫钱。每年欠出去的医药费都好千元,但他绝不会让村民因贫困而看不上病。多年来,为乡亲换药、简单外伤处置,上门服务为计划生育手术人员换药、拆线,从未收过费。他坚持用一己凡人善举和精湛的医术守住着一方乡亲邻里的健康。
逆行:敢与病毒擦肩
无论是2003年的SARS还是2020年的新冠疫情,不管是2022年的全员核酸检测还是集中隔离点,这个年过半百的医者始终冲在前线。
2020年春节,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骆成贵主动请缨和社区干部们一路逆行,不畏疫情传播的风险。没有防护服,没有护目镜,一身白大褂加口罩为湖北返乡人员一天两次上门测量体温,询问身体状况,进行简单检查,并指导完成隔离、消毒事宜。
2022年3月23日,繁昌疫情突发后,52岁的骆成贵不仅是一名“村医”,更是危急时刻的“大白”。在集中隔离点10天的时间里,每天穿上不透气的防护服,完成对隔离人员的体温测量、核酸采样,还要做心理疏导、清洁消毒、垃圾处置等工作,并根据隔离人员的日常所需,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从严寒之冬,到温暖之春,再到炎热之夏,每一轮的核酸检测清晨或夜晚,都能看到骆成贵身着厚重的防护服在现场忙碌的身影。农村常住人口偏向老年化,为做到“应检尽检,不漏一人”,他需要带着物资,为行动不便的居民和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在这场与病毒的较量中,骆成贵始终以一名普通乡村医生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光阴荏苒,初心不变。当初用脚步行医巡诊的青年骆成贵,如今已两鬓微白,他把人生最好的青春抛洒在了这片土地上。尽管工作繁忙,条件艰苦,但他那份扎根乡村、做乡亲们的健康守护人的初心始终未曾动摇过。(王文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