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急状态下,城市核酸检测基地单采单检人均核酸样本5000份、“十合一”混合检测模式24小时不断运转、检测量最高达80万人次……这组看似简单的数据,却构筑了坚固的宿州市埇桥区防疫安全保障线。
“埇桥区城区急需青年志愿者参与凌晨开始的区域核酸检测,现动员大家火速报名。”7月20日0点58分,一条消息点亮了整个银河校区的手机屏幕。紧接着,工作群里陆续响起大家“报名”的声音。51岁的党员教师杨瑞同志问道:“年龄超了可以吗?”在得到肯定答复后,他没有片刻犹豫,立刻报名。“现在疫情这么严重,你这把年纪,心脏也不好,起早贪黑,东奔西跑,真的太危险了!”面对妻子心疼的“埋怨”,杨瑞笑着安抚道:“疫情防控工作任务重,我是党员,必须冲在前面!”言语间,他头也没回地出门了,只剩妻子满脸的焦虑与无奈。在经过简短的培训后,杨瑞立刻化身为市核酸检测基地的“暖大白”,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开展志愿服务,投身到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的防疫堡垒中。每天从凌晨四点到下午一点,杨瑞负责把中高风险区域的核酸样本数据录入系统。不间歇的高强度工作,厚重的防护服,闷热的口罩和防护面罩,让心脏有疾的他几次被压得喘不上气来,有时甚至会感到头晕恶心。即便如此,杨瑞仍像被“钉”在了座位上似的坚守岗位,他说:“录入数据不仅要快,还要细致。疫情防控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有可能会造成疫情的扩散、蔓延。我们必须‘跑赢’病毒才行!”
晚上九点多,忙碌了近七个小时的杨瑞像往常一样,给在家中的妻子打了个电话。短短几分钟的通话,杨瑞的眼眶忍不住湿润,泪水与防护面罩下的汗水夹杂在一起,一并流淌下来。原来,电话那头,儿子不顾阻挠,告诉他妻子最近一直身体不适。
一边是需要照顾的亲人,一边是来势汹汹的疫情,如何抉择?杨瑞毅然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坚守岗位。他对家人说,困难在哪里,党员就要在哪里。即使,这个夜晚是他一生中最为煎熬的一个黑夜。
这样的故事一直在发生。高血压急需入院治疗的党支部书记、执行校长尹璐,在收到消息后仅仅匆忙塞了一盒药,便赶往基地;刚与结束了上海归家隔离的儿子团聚的教务处主任任君,收到消息后立刻收拾行囊,在与同样在一线抗疫的丈夫告别后,便赶往基地;正在学校值班的工会主席张强,收到消息后,立刻拨打电话,在将睡梦中的儿子匆匆托付给老父亲之后,便赶往基地;一直将医生母亲视作榜样的青年教师牛亦敏,放弃假期,主动请缨,在不同地方与医生母亲共同抗疫……在他们身后的百名银河人,为他们唱响英雄赞歌:“你们上战场,我们守家园。你们上战场,我们守家园!”经历颠簸之后的平凡美好,最值得珍惜。
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还有千万个这样的故事正在发生。他们是大国之下的平凡人,没有传奇故事,没有鲜花掌声,平凡的人生,因为笃定的初心,变的更加不平凡。隔离得了病毒,隔离不了爱,我们相信,战胜疫情后,所有的美好和期待一定会如约而至。(王潇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