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轻资产、无抵押物是许多中小微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原因;尽调成本高、风险难控制是众多银行拒绝中小微企业贷款的理由。
为了帮助企业将“信用”变“资产”,前不久,省发改委、省经信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等6个部门联合印发《安徽省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行动方案》,提出推广信用贷款融资模式,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企业抵押物不充足和信用贷款占比偏低等问题,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本。到2022年底,力争全省企业信用贷款余额超过1万亿元,占企业贷款比重超过28%;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数量超过上年,引导普惠型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利率持续下降;形成省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
“信用”成为贷款“通行证”
“信用贷无需提供抵押物或担保,仅凭自己良好的信用就能获得贷款。”省联社信贷管理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信用贷”能缓解一些诚实守信、需要融资的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缺乏抵押物的“痛点”,让“信用”变成了有效资源,成为申请贷款的“通行证”。
“对于银行来说,信用贷投放的关键在于大量真实、有效的数据对接,信息的实时互通。”该负责人表示,《行动方案》的出台,将进一步推动信用信息共享互通互认,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堵点”,实现融资不再难。《行动方案》明确,要健全信用信息共享网络。我省将依托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成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省内唯一节点,接收全国平台下发信用信息,归集地方层面信用信息,负责省内信用信息共享。同时,推动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安徽省节点(以下简称省级节点)与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安徽)、省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服务平台、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有关行业领域信息系统和市县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等互联互通,将省级节点打造成为“上联国家、下接市县、横贯部门”的全省融资信用服务总枢纽,并融入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2022年9月底前,各市依托本地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立完善市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到2025年底,争创5个“全国融资信用服务特色示范平台”。
信息互通实现融资“加速度”
“作为信用评级最重要的数据,范围越广,数据越多,越能为小微企业实现‘精准画像’,提高贷款的精确性和直达性。”该负责人表示,《行动方案》提出,将扩大信用信息归集共享范围,提高市场主体注册登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司法判决及执行、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荣誉表彰、政策支持等公共信用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同时,推动纳税、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缴纳、进出口、水电气、不动产、知识产权、科技研发等融资业务需求相关信息在规定的时限内实现有效全量归集。推动各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运营机构与信用服务机构、大数据机构在信用产品、大数据资源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扩大市场信用信息覆盖范围。引导企业通过省市场主体信用信息自愿注册系统,按照“自愿填报+信用承诺”等方式,完善资质证照、生产经营、合同履约、社会公益等信用信息。
鼓励创新多种“信用贷”
《行动方案》还指出,要创新特色金融产品。完善全省绿色低碳项目库,依托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畅通绿色低碳项目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低碳领域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大力推广“税融通”“科技贷”“政信贷”等政策类融资产品,推动财政贴息、风险补偿、转贷资金等政策在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兑现。
“近年来,我系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创新推出‘金农农e贷’‘金农商e贷’‘金农企e贷’等多款特色信贷产品,积极推广‘税融通’‘科技贷’等政策类融资产品,为个体工商户、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融资选择。”该负责人表示,我省农商银行系统还开辟绿色服务通道,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精简贷款审批流程,下放授信审批权限,加大信贷资源倾斜和保障,便利困难行业小微企业融资。
此外,《行动方案》明确,要推动各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搭建全覆盖、多维度、智能化风险监测模块,加强对获得贷款企业信用状况动态监测,分析研判潜在风险并及时推送相关机构。推广合肥市“线上赋强公证”模式,建设“网上赋强公证业务平台”。建立中小微企业贷款“线上仲裁”机制和金融互联网法庭,高效处置金融纠纷。
(李晓磊)